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孩子缺少獨立性(1/2)

作者:王曉慧,秦速勵字數:5288更新時間:2019-09-21 23:50:43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產生了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獨立傾向,並產生與人交往的心理需要,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他們期望得到旁人的理解和同情,盼望早日邁入成人的社會中,發展獨立性和社會性。現代心理學認為,孩子本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即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不能明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把自己禁錮在自我的軀殼中。孩子怎樣才能擺脫這個自我封閉的軀殼呢?隻有一條路——參加社會生活。孩子隻有接受社會,才能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即通達事理,其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長。

    現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缺少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和體驗,加上家長的溺愛嬌慣,他們形成任性固執,不知道愛人,缺乏責任感,依賴性強,性格懦弱、孤僻等心理弱點。同時,我們目前的住宅環境,也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活動,他們容易形成孤獨和不合群心理,不少孩子膽小、孤僻,喜歡“單獨行動”,造成長期心理壓抑,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損傷。

    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3歲時就想交朋友,需要小夥伴,這就是社會性的萌芽。小夥伴之間容易形成“共鳴心理”,能互相接受對方的影響。小夥伴的作用是大人所代替不了的。孩子和親人的關係是“豎”的關係,和同齡夥伴的關係是“橫”的關係。夥伴們的關係與親子關係不同,他們之間是平等的,要求友誼、信賴和合作。通過與小夥伴接觸,他們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聯係,他們開始認識到隨心所欲、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是無法與其他孩子交往的,他們必須要遵守夥伴中的“法則”,誰違背了法則就會被排擠,不受歡迎。這樣,他們就逐漸從“自我”中走出來,學會了謙讓和互助,為他們長大成人,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有的家長不重視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他們封閉自己的家門,不但不許自己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帶小朋友來玩,常把孩子的夥伴拒之門外,見到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對方的孩子。他們以為這是愛自己的孩子,實際上不僅破壞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傷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阻塞了孩子的正常發展道路。

    家長要盡量支持孩子們共同玩耍,一起活動,特別是當孩子與別人發生爭執或打架的時候,更不要感情用事,過早幹預,要讓孩子自己解決。其實,孩子們打架是難免的,他們在打架中碰了釘子,就會意識到互相之間應該忍讓、考慮一下別人的意見,為了使活動繼續進行,他們很快就會解決糾紛,學會容忍、謙讓,言歸於好,從而獲得了與人相處的經驗。

    1.獨立性差的表現

    (1)遇事退縮,害怕困難,顧慮重重,自信心差,缺乏勇往直前的氣魄,常常一事無成。

    (2)一貫服從他人,無自己的主見,人雲亦雲,遇事常尋求靠山,等待或要求他人為自己決策,一旦失去依賴對象,就茫然不知所措。

    (3)畏懼權威,膽怯懦弱,受人欺負後不敢直接抗拒,回家訴苦,讓父母為自己出氣。

    (4)不敢獨自去完成某件事情,總要拉扯上別人才行。

    (5)沒有自己的行動方向,順從別人的意向,去做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情。

    2.導致孩子獨立性差的家庭原因

    (1)對孩子的一切包辦代替:家長為孩子做好一切,使許多孩子自己什麽也不會幹,甚至上了小學以後連洗臉都不會。其實,孩子們從小並不如此,在孩子2~3歲時,就有了自己要主動做事的要求,什麽事不管會不會,都嚷嚷著“我自己會”、“我自己做”,遺憾的是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扼殺了孩子的自立要求,一手包攬,不忍心讓孩子做。孩子慢慢地沒有了主動性與積極性,變得懶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要人侍候,成了一個生活的“無能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