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孩子缺少獨立性(2/2)

作者:王曉慧,秦速勵字數:5288更新時間:2019-09-21 23:50:43

    (2)不給孩子行動的自由度:家長過於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一切行動皆要在家長的監控下進行,家長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孩子感到處處受限製,始終成長在家長的保護下,這樣容易形成依賴心理。其實,家長應該學會對孩子行為的“忽視”。這種“忽視”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給孩子以一定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自由地去支配其活動;二是對依賴心過強、事事請示的孩子,家長應學會不予理睬,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鍛煉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家長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有時可以故意讓孩子單獨在家,星期天家長也可以把家庭事務的處理權移交給孩子,在孩子“行使權利”時,獨立性也得到了發展。早當家的孩子也是獨立能力較強的孩子,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大膽地讓孩子獨立地幹些事情。每當孩子獨立處理事務成功時,他們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3)不給孩子最後決策的權利:家長認為孩子想法幼稚、閱曆淺、經驗少,怕決策時會出現偏差。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可以這樣解決,在對待非原則性問題上,要敢於讓未成熟的孩子做出最後決策,即使決策錯了也無妨,但家長事後應給予指導,指出孩子決策錯誤的原因,這樣會幫助孩子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對待原則性問題上,特別是涉及孩子自身的大事情上,應考慮孩子的看法,但不可一概由孩子全權決定。可以先由家長提出幾套不至於出錯的方案,讓孩子在其中有限的範圍內做出最後的決定,一旦孩子發現自己做的決定有效時,他們就會變得更自信,進而增強了獨立自主的意識,他們獨立處事能力也會隨之不斷提高。

    (4)不讓孩子離開家長身邊:許多家長怕孩子不在自己身邊受委屈、吃苦頭,讓孩子畏縮在家長巨大的護翼下。其實,隻有讓孩子吃些苦頭,才能磨煉孩子的意誌。隻有讓孩子在困難中摔打,才能變得自強、自主和獨立。古語說得好:“嬌子應遠遊。”遠遊是讓子女遠離家長身邊一段時間,當孩子與家長分離後,自知無人可依賴,自然就會學會照顧自己,獨立應付事情了。無形中孩子就會變得比以往更勇敢、更堅強、更獨立了。

    (5)家長提供了不適當的榜樣作用:中國的家長往往把子女視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在我國,家長最早教孩子學會叫的是“媽媽、爸爸,爺爺、奶奶”,而在東歐,家長最先教孩子學會說的是“NO”(不)。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對家長的過分依賴也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與其說是孩子依賴家長,不如說是親子間的互相依賴,很多的時候是家長離不開孩子,因此是家長對孩子精神上的依賴和需求。要想讓孩子精神上完全獨立,家長務必以身作則,自己先向孩子展示出獨立的精神,成為孩子學習的楷模。

    專家提示:

    孩子小時候缺乏獨立性,長大後則難以成大器。總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翅膀下麵,他怎麽能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呢,該放飛時就把他們放飛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