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節 注意孩子的社會化問題(1/5)

作者:王曉慧,秦速勵字數:16250更新時間:2019-09-21 23:51:06

    現在的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的“中心人物”,家長的過分遷就甚至溺愛可使他們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同時,由於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因此他們很少與年齡相近的小同伴共處,缺乏相互交往、相互幫助的機會,缺乏分享食物、玩具和共同玩耍的愉快體驗,他們容易養成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同情心與樂觀精神。所以,他們在禮貌、自主性、責任感、耐久性、獨創性、情緒穩定性、合作性等方麵較差;而表現為不聽話、不合群、生活不能自理、任性、依賴性、怯懦等。首先,目前孩子所處的環境“注定”導致不利於他們全麵成長的後果。其次,家長的教育作用影響非常大,如過度保護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經常生活在成年人世界裏導致孩子“早熟”,而失去孩子天真的特點等。最後,缺乏同伴交往易產生自私和妒等不良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一些智商高的孩子並沒有更大的競爭力,更強的社交潛力。這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差的。

    1.產生問題的原因

    (1)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活條件:家長傾向於保證供給他們充分的吃、穿、用、玩之所需,這就為早期教育和智力發展提供了可能。利用這些物質條件,啟發孩子的智慧興趣和用腦習慣,培養智力和求知欲。但是,家長一味地給孩子舒適的物質條件就會使孩子從小集中於注意享樂上,智慧之門未及早開啟,日久會顯得智力平庸。

    (2)孩子從小有較多的機會觀察和模仿家長的行為:因為孩子的家長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共處,孩子從觀察家長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學習家長的關心他人、平等待人、堅強毅力、節儉、勤奮等良好品德,潛移默化地為孩子形成熟練的社交技能和良好品格打下基礎。但是,如果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如粗暴待人、易激動、煩躁、膽小、優柔寡斷、奢侈浪費等,常常是孩子長大後社會適應能力差和不良性格的根源。

    (3)家長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如果家長的愛心走入誤區,愛中無教,不予引導,無所規範,孩子以後將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而且助長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所以,家長應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感情環境,保證他們情緒和性格的健康成長,孕育他們的待人熱情並具有同情心的人格。

    2.家長應在以下幾個方麵注意對孩子的培養

    (1)提供必要的環境: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需要給他們提供兩種良好的環境。一種是身體生長環境,如豐富的營養、舒適的居住條件、疾病預防和護理等;另一種是感情和社會的環境。而後者常常是一些家長所忽略的。沒有良好的感情環境,孩子的身心發育也很難健康順利地發展,而且缺少良好早期感情環境,在孩子長大之後不可能完全彌補,其負麵影響會在孩子的個性中留下很深的痕跡,並帶來不良的影響。良好的感情環境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新生兒每天除了睡覺和吃東西之外,幾乎總在哭,隨著幼兒一天天長大,他漸漸會笑,會生氣,會害怕,會對新奇的東西感興趣。家長總是給孩子無私的愛,而孩子也總是在家長身邊時感覺最寧靜溫暖。這時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對家長的依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感情環境。孩子初生時,大腦發育尚未成熟,他們通過情感信息的交流,得到成年人的哺育,而成年人也通過這樣的交流,了解乳嬰兒的感受與需要,使嬰兒及時得到適當的照顧。到6個月時他們就初步具備了人類的基本情緒,比如愉快、興趣、驚奇、厭惡、恐懼、憤怒、悲傷等。以後,他們就逐漸步入了情緒的社會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情緒體驗的中心也從寧靜、溫暖感開始移到與家長相處時的安全感。

    人類親子之間的高級情感體驗,是在家長與孩子不斷地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之下逐漸形成的。幼兒在痛苦、不舒服的時候,會用哭和叫的方式流露出他們的感受,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而家長及時地關心孩子的感受,改善了孩子的環境,同時也使孩子了解到他們是有能力使環境得到改善的。當看到孩子愉快的微笑時,家長也會隨之愉快起來,孩子看到家長的笑容會笑得更甜。

    孩子6個月之前,是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和反應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情緒及個性的形成,甚至智力的特征,而這個時期也是親子情感飛快發展的時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