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2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12)(1/3)

作者:周遠廉字數:8462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29

    緬匪果知悔罪投誠,還人納貢,自可就此完事,但受降通市及善後章程,必須曉事之重臣相度妥辦,方能合機宜而符體製,著阿桂即速馳驛前往雲南,辦理受降諸事,完竣即行回京。至開關以後,沿邊一切事宜,均關緊要,非圖思德所能經理,所有雲貴總督員缺,著李侍堯調補……圖思德著回貴州巡撫之任。”《清高宗實錄》卷1025,頁5、6.

    這道諭旨講了五個問題。其一,不再征緬。乾隆帝再次明確宣布,因水土惡劣,不欲用兵於緬甸。當然,不止是地形險峻氣候惡劣的問題,也包括了其他因素,如緬軍奮勇抗擊,緬民積極抵抗,堅壁清野,清軍無糧可就,無人引路,四次失敗於緬地,確係無法征緬,絕不可能征服緬甸。正是處於這種形勢下,乾隆帝才明智地強調不欲用兵。其二,不成事體。既不能向緬大舉進攻,事實上輕騎襲緬之方針從未能認真執行,而每年沿邊屯兵駐戍待戰,既耗費大量兵力、財力和物力,又影響了邊境安寧,牽製了朝廷的注意力,這種不戰不和的僵局,長期下去,危害甚大,實屬“不成事體”。其三,欲竣緬務。在此之前,乾隆三十八年,緬方大頭領得魯蘊從阿瓦來到老官屯,遣孟矣等五人入關,“請如前約”議和,滇省官員將其押解至京。四十一年四月舉行“獻金川俘酋於廟社”禮儀,誅索諾木等,帝命領孟矣等赴市曹觀看,告以大軍威武之情,然後縱使歸緬,顯係示以恩威,促其議和。四十二年又欲派阿桂往雲南,處理緬務,乾隆帝之欲早日了結之心,相當迫切。其四,緬王願和。懵駁在老官屯挫敗清軍以後,就有意議和,但因軍勢正強,故力索已逃入清境的木邦、蠻暮土司,堅持先通商、後納貢。現在,懵駁病故,其子贅角牙嗣位,國內因多年禁市影響了長期進行的中緬貿易,土產木棉、象牙、翡翠、蘇木、銅等“恃雲南官商采買者皆閉關罷市”,無法銷售,中國之黃絲等為緬所需之貨,“價增十倍”,進口甚難,兼之清軍剛平定大、小金川,武功可畏,因此,新王更願與清友好,釋嫌議和。其五,審時度勢,息戰“允降”。乾隆帝根據以上各種情況,當機立斷,決定“受降通市”,了結十餘年未結之案,特派此時朝廷第一宣力大臣一等誠謀英勇公、大學士、軍機大臣、吏部尚書阿桂,前往雲南,“辦理受降諸事”,並調各省總督中“老成有識、能辦大事”之兩廣總督李侍堯任雲貴總督,以處理善後事宜。《清高宗實錄》卷1025,頁2―8;《聖武記》卷6,《乾隆征緬甸記下》;《清史稿》卷318,《阿桂傳》。

    以上情況集中表明了一個問題,即乾隆帝最後下定了與緬議和通商許貢的決心,“審時度勢”,妥善結束多年懸案。

    乾隆帝決意“允降”通商的方針,及其遣派阿桂、李侍堯專辦此事,以及緬王的願和,為解決中緬之間十餘年來的糾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在交涉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曲折,如緬方曾答應即送楊重英、蘇爾相回滇,但開始僅讓蘇爾相歸返,而且還有所反複,直到五十三年八月楊重英才被釋放入滇,因而議和之事,拖延了十一年之久。但在這過程中,乾隆帝一直堅持“允降”通商這一正確方針,並未因這些麻煩或其他因素,而放棄議和,再動幹戈。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雲貴總督富綱奏稱:緬國內亂,緬王贅角牙被老緬王藉牙之孫孟魯斬殺,藉牙之第四子孟隕又將孟魯殺死,自立為王,凡懵駁、贅角牙信用之頭目、土司,盡行調回,任用藉牙舊人為大頭領。似此情形,可乘機出兵攻緬。乾隆帝拒絕其議,於六月二十四日下諭說:緬國內亂,骨肉相殘。“但伊等穴中之鬥,不值煩我天朝興師致討。況從前首禍,係懵駁、贅角牙父子,彼時因緬地瘴癘,我兵疾疫頻仍,不能久駐,又值該酋等畏罪哀懇,朕體上天好生之德,許其罷兵,已曆有年所。今該酋等並不敢侵擾邊關,若遽因其爭立內訌,興問罪之師,不特師出無名,……況得其地不足守,非如新疆伊犁等處,西師成功後,可永遠耕屯鞏固金湯者可比,此事竟可毋庸辦理。”著傳諭阿桂議奏。阿桂遵旨議奏,讚揚皇上“睿算宸謨,不遺纖悉”,確不應因其內亂而出兵。《清高宗實錄》卷1159,頁14―17.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