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6、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的曆史發展(1/5)

作者:徐博涵字數:39654更新時間:2019-09-22 07:56:54

    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這是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新近出現的一個分支。它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對於社會主義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階段的認識,已經由比較天真、幼稚的孩提時代跨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除了闡明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闡明帶有普遍意義的一般哲學原理外,在實際應用方麵,著重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終勝利,從而為無產階級奮起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滅資本主義以及一切人剝削人的製度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稱做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哲學、革命哲學。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其任務則迥然不同。它主要是揭示社會主義時期社會的種種矛盾,要求人們正確地認識這些矛盾,妥善地處理這些矛盾,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因此,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做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建設哲學。當然,這些說法隻有相對的意義。事實上,在革命過程中,不僅有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革命的一麵,也有革命隊伍內部、革命根據地內部建設的一麵;在建設時期,不僅有建設新社會的一麵,同時也離不開對舊事物、舊思想、舊體製的批判和改革。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固有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改變的。

    社會主義事業至今仍是一項嶄新的社會建設工程。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的認識,還遠遠沒有完成。因而,對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也遠遠沒有完成。應當承認,我們現在對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是直接受到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局限的。而現實社會主義社會,大多都是在一些原先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裏建立起來的不完全、不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在這種曆史條件下顯現出來的社會矛盾,有些可能將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時期,有些則可能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現階段才有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放開眼界,從更寬的曆史跨度上來加以科學的分析。可以肯定,在科學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的指導下,人們必將更加富有成效地進行前無古人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實踐。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於一切事物內部都包含著對立和矛盾成分的觀點,這本來是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精髓。黑格爾曾說,世界上任何事物,無論在天上或者在地下,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精神界,都是許多方麵內在聯係著的整體,同時又都是包含著內部矛盾的。天地間絕沒有不同別的東西聯係在一起的孤立的事物,絕沒有不包含對立和矛盾的成分在內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許多方麵內在聯係著的整體,就是矛盾不斷發展的過程。“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則,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並說,“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在體係上是唯心的,非科學的,因此,他的辯證方法“在它現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從唯心主義立場轉變到唯物主義立場後,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係,繼承了其中“合理的內核”,並且堅持運用唯物辯證的觀點來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運動、發展的規律,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學說,從而在人類的思想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的紀元。

    馬克思、恩格斯由於他們所處的曆史時期,著重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馬克思在其名著《資本論》中,從資本主義社會裏最簡單、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係――商品交換開始,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全麵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資本壟斷,成了這種和它一起,並且在它下麵繁花盛開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會被炸開,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喪鍾必然敲響。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深刻、透徹的分析,為我們樹立了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分析、研究社會矛盾的典範。

    19世紀70年代,在德國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了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杜林主義。1875年,杜林在他的《哲學教程――嚴格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命題,企圖否定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他寫道:“關於存在的基本邏輯特性的第一個命題,而且是最重要的命題就是矛盾的排除。”他說,“在事物中沒有任何矛盾”,攻擊辯證法的矛盾觀點是荒謬的思想,是“悖理的頂點”。恩格斯在馬克思的支持下,給予了堅決的還擊。他在其不朽著作《反杜林論》中寫道:當我們把事物看做是靜止而沒有生命的,各自獨立、相互並列或先後相繼的時候,我們在事物中確實碰不到任何矛盾……但是一當我們從事物的運動、變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麵去考察事物時,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這裏我們立刻陷入了矛盾。恩格斯指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本身已經包含著矛盾,更不必說物質的更高級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正是在於:生物在每一瞬間是它自身,同時又是別的東西。生命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來。恩格斯指出,無論是物理學、生物學、化學、高等數學乃至初等數學中,都充滿了矛盾。稍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又進一步論述了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恩格斯用大量的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有力地捍衛和論證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馬、恩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預言,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根據什麽理性、永恒正義等等抽象原則而得出的結論。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預言,完全是依據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固有矛盾發展的趨勢,作為該社會矛盾的克服和解決而提出來的。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工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麽理想,而隻是要解放那些在舊的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社會裏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列寧也說過,科學社會主義其實從未描繪過任何未來的遠景,它僅限於分析現代資產階級製度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組織的發展趨勢,如此而已。因此,雖然馬、恩明確堅持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從而也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鑿製了博大堅固的奠基石,但是,曆史條件隻向他們提出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任務和可能性,並未向他們展現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矛盾的任務和可能性。企圖在他們的著作中尋找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論述將是徒勞的。”

    馬、恩最初甚至還沒有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他們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客觀趨勢,原先隻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總設想,並沒有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之劃分,也就是說,沒有形成後來人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樣兩個階段的概念。未來社會的分配原則也隻提了一條――按需分配。在馬、恩當時關於未來社會的認識中,“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麵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都是被排除在外的。隨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的深化,馬克思在堅持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開始考慮在共產主義社會本身的發展過程中,最初階段可能需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到《資本論》第1卷成稿時,他已開始明確提出這一觀點。1875年在寫《哥達綱領批判》時,他已經毫不遲疑地以分配原則的發展變化為主要標誌,將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這裏,馬克思首次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弊病”進行了分析,指出,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麵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這個“舊社會的痕跡”,馬克思在正麵論述時僅舉了一項,這就是“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麵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馬克思說,顯然,這裏通行的就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在這裏平等的權利原則上仍然是“資產階級式的權利”,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卻是不平等的權利。雖然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但是它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在論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時,馬克思從側麵還提示人們,在共產主義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裏,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還不能完全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不能完全消失,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達不到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的程度,社會還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式的權利的狹隘眼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樣,馬、恩雖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沒有進行過具體分析,但是,從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上述“弊病”的論述中已經可以引申出某些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例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與充分滿足社會成員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由於不得不實行按勞分配而在不同等的勞動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形成的矛盾;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於充分表現個人才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職業的追求與“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現實要求之間的矛盾,等等。這就為人們以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前提。

    列寧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個領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付諸實踐的革命領袖。他始終堅持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原理,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實現了全部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消滅了私有製、階級、商品與貨幣,實行全社會有計劃生產和按勞分配。根據新的曆史事實,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新發揮主要是兩點,即:一、關於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列寧根據20世紀工業技術發展的新情況提出,社會主義必須實現全國電氣化,必須有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二、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階級消滅了,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政治國家消亡了,但是,為了保衛按勞分配這種資產階級式的權利的施行,還需要保留“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至於社會主義社會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的缺陷,列寧也堅持馬克思的觀點。應當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論述的社會主義社會,或者說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並不是社會主義各國在現實中已經達到的社會主義,而是一種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弊病”也是這種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弊病”。正是在此基礎上,列寧1920年5月在評論布哈林《過渡時期的經濟》一書時進一步提出,“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列寧的這一論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