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8、關於馬克思、恩格斯若幹重要論斷的理解問題(1/5)

作者:徐博涵字數:18752更新時間:2019-09-22 07:56:55

    150多年前的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最初版本在倫敦瓦倫街上一間不起眼的小印刷所裏悄然問世。人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小薄本文字竟能成為一聲響徹全球、經久不息的驚雷。它標誌著人類曆史上一種嶄新的世界觀、社會曆史觀,一種結構嚴謹、論說完備的社會革命學說――馬克思主義的正式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沉重壓迫、剝削下苦苦掙紮的中國人民,當時正在黑暗中摸索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和推動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產生了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為之煥然一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行動指南,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緊密相結合,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奪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接著,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緊密相結合,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麵實行了深刻的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業績。中國的麵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所有這一切都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這一銳利的精神武器,一旦被人民群眾所掌握,與實際情況緊密相結合,就能變成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但是,毋庸諱言,我們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也遭到了一係列重大挫折與失敗。究其原因,是多方麵、多層次的。其中重要一條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在理解上、態度上存在著偏差。我以為有幾點值得提出來進行探討。

    一、常常把抽象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斷,當做對客觀現實的具體評估

    本來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按照列寧的界定,就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係”,最多包括他的親密合作者和戰友恩格斯的思想和論述。其廣博豐富的理論內容,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一)基礎性研究成果,即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的最普遍客觀規律性的揭示,尤其是對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最一般客觀規律性的揭示。這是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其中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這一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從而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地證明了的理論。150多年來人類的實踐史和認識史證明,馬、恩的這些基礎性研究成果,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之所在。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深厚堅實的基礎和主體。正是它使馬克思贏得了“科學巨匠”和19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最有影響的”“社會科學家”的聲譽。就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學術界,也不得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科學地位。

    (二)實踐指導性原理,即基於對客觀規律性的科學認識所提出的關於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基本主張。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他們的學說中,突出了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認為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在於不是把事物、現實、感性當做人的實踐活動,從主觀方麵去加以理解,它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改變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他們又強調社會革命對推動社會曆史向前發展的意義,認為“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發動機”,強調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並且隻要一有機會就親自投身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去實踐自己的革命理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革命性之所在。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僅是“科學泰鬥”,而且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科學理論,而且同時又是一種革命學說。

    但這並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就根本否定社會改良的意義。相反,它是肯定在一定條件下社會改良的積極意義的。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者不同於無政府主義者,承認爭取改良的鬥爭,即承認爭取改善勞動者境況的鬥爭,盡管這種改善仍然不觸動統治階級手中的政權”。列寧晚年更進一步指出,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居於統治地位的情況下,改良甚至是一種“必要的、合理的”方式,說“對於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來說,最大的危險,甚至也許是惟一的危險,就是誇大革命作用,忘記了恰當地和有效地運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條件”。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具體形式和戰略策略,也必須隨著時代特征、具體國情的變化而有所變換、有所豐富、有所發展。

    (三)針對具體形勢、具體情況所作的分析、判斷和所提出的意見。在這方麵,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有大量精辟深邃的見解,提出了許多已被曆史證明為正確的主張。但是,由於曆史的局限和個人認識的局限,他們也有過某些不恰當的估計和失誤。對此,也應當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從而把我們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上。例如,馬、恩對1848年歐洲革命形勢的估計和期待就存在失誤。1850年馬克思進行了初步總結,他寫道:“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資產階級關係範圍內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麽真正的革命。隻有在現代生產力和資產階級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矛盾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有可能”。恩格斯在辭世前又更進一步直截了當地指出:曆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曆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曆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經濟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初次真正確立了大工業,並且把德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第一流的工業國,――這一切都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麽不可能的事情。等等。可見,馬、恩在對具體形勢的分析與估計上,確實有過某些失誤,對此我們也不能回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