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政權?所有製?生產力(1/5)

作者:徐博涵字數:24600更新時間:2019-09-22 07:56:56

    社會主義,作為20世紀的新生兒,在以往7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既體驗過高奏凱歌、勝利挺進時的歡悅,也品嚐過挫折、失敗乃至多米諾骨牌式坍塌時的苦澀。那麽,本世紀人類三分之一人口參與的、長達四分之三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的曆史經驗教訓又是什麽呢?筆者認為,我們數十年最根本的經驗教訓仍然是能否正確理解和妥善處理政權、所有製、生產力之間的關係,或者從哲學的高度來說,能否辯證、唯物地理解和處理好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關係的問題。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替的曆史規律性,並曾經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英、美、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但是,世界曆史並未按照他們原先預想的那樣發展。由於種種曆史條件的作用,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比較落後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一些歐、亞、拉美國家取得了突破,而一係列發達國家仍長時期地保持著資本主義製度。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對這些國家的人民和國際無產階級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曆史性難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擁有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麵巨大優勢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之中,無產階級如何在相對落後國家裏,鞏固政權,改造所有製,發展生產力的問題。現實社會主義數十年的得失功過,都要從處理這三大曆史難題及其相互關係的高度來加以回顧和總結。

    一、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國家政權等,都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它們歸根到底取決於由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的經濟基礎,而社會的生產關係又歸根到底取決於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這就是曆史唯物主義。因此,把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包括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思想關係、階級關係等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又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說:

    上層建築(其中政權是核心)←生產關係(其中主要是所有製)←生產力……(Ⅰ)

    這是曆史唯物主義對待社會曆史問題看法的第一個或根本的公式(注:箭頭起始方為作用方或決定方,箭頭所指方為被作用方或被決定方,下同)。當然,這絕不等於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隻是消極的、被動的。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隻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的力量是很不平衡的,“其中經濟運動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決定性的”。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觀點,這是唯物史觀中的辯證法。這樣,我們便得到了唯物史觀的第二個公式,即:

    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生產力……(Ⅱ)

    如果將Ⅰ、Ⅱ兩個公式綜合在一起,就得到辯證唯物主義曆史觀認識論的完整公式:

    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生產力……(Ⅲ)

    然而,馬克思認為他的理論的全部價值在於這個理論“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人們是遵循何種公式批判和改造舊世界的呢?人們在批判舊世界時,首先是從研究、分析現實存在的社會生產入手,把握起主導作用的新的社會生產力,並且以此作為基本的立足點,肯定與這種新的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係和保護、促進新的生產關係發展的新的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批判與新的生產力不相適應的舊的生產關係和保護與鞏固舊生產關係的舊的上層建築。人們在“改變世界”時,在通常情況下也是經過這個過程,即首先發展社會生產力。當舊的生產關係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即改革和調整生產關係,當舊的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產關係發展時,即改變或推翻舊的上層建築的統治,確立與新的生產關係相適合的新的上層建築的統治。因此,批判和改造舊世界的根本公式是:

    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Ⅳ)

    批判和改造舊生產關係和舊上層建築的目的,是為了反作用於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歸根結底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而且,當著舊上層建築和舊生產關係不變更,新的生產關係和新的生產力就不能順利發展的時候,生產關係的變更和上層建築的革新也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這時的公式是:

    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Ⅴ)

    綜合Ⅳ、Ⅴ兩個公式,我們就得到了“改變世界”的、能動的唯物史觀的完整公式Ⅵ:

    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Ⅵ)

    對比認識或“解釋”世界的完整公式Ⅲ和改變世界的完整公式Ⅵ,可以看出,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把兩者完全對立起來,看做是相互“顛倒”的關係,是根本錯誤的。綜上,有幾點需進一步明確:

    第一,無論在認識、解釋世界或是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必須估計到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承認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凡是歸根到底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凡是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切革命實踐活動,包括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終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貧窮和剝削,使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日益充分的滿足。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改變私有製,確立公有製,歸根到底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上述目的的手段。他們的一切理論、政策、主張、計劃、舉措正確與否,歸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態度。凡是否定或者忽視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否定或者忽視我們的一切革命實踐活動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否定或者忽視要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離開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無條件地誇大政權的決定性意義和力量,盲目追求生產關係的“純而又純”,這是一種曆史唯心主義的表現。在政權、所有製、生產力三者關係上,曆史唯物主義歸根結蒂是把重心放在生產力上,曆史唯心主義則相反,是把重心放在上層建築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