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1 《擊壤歌》唱出五千年前的中國管理往事(1/2)

作者:段俊平字數:5904更新時間:2019-09-22 09:06:16

    眾所周知,管理學是從近代西方興起的學科,在追求效率和管理的流程化等方麵,西方早已產生了一套體係嚴密的管理理論,西方的管理學可以說是一種追求標準化、製度化的科學。從古希臘時代開始,西方就脫離了血緣紐帶與農業社會形態,進入城邦文明,形成契約化與法製化的社會。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更是引入工業社會與民主政治的模式,在此基礎之上,建構了現代管理體製。且西方有完整的宗教體係和哲學體係,西方的管理科學有著注重邏輯、崇尚實證的理性精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截然不同,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是血緣宗法製的社會,靠人倫道德而非法律和宗教來維係,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起著宗教作用,但嚴格意義上來講,儒家文化是一種倫理道德的哲學體係,不具備宗教的神聖性,所以中國人沒有與某種神仙構成契約關係,而中國人敬畏的是天,是自然,中國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中國人沒有一個共同的、不可逾越的神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中國人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追求的是自我修煉和慎獨。

    在上述兩種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中國從幾千年前的氏族時代就構建了獨特的管理方式,孔子所敬仰的堯、舜、禹之所以被人們傳頌,就是因為他們順應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來管理教化民眾,這是他們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被傳頌效仿的最傑出的管理者的關鍵。

    傳說在堯的管理下,人們一邊勞作,一邊唱著《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歌出自《帝王世紀》。《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這首歌謠是在堯時代,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在田間唱的,意思是: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鑿井可以取水飲用,耕田勞作獲取食物;帝王的力量大小與我有何關係?歌謠描繪的是在上古堯時代的太平盛世,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太陽出來就開始幹活,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最後一句“帝力於我何有哉”,表達出人們自給自足、衣食無憂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勞動得來的,而君王對此並沒有什麽作用。在中國的文化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百姓很快樂和幸福,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而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堯帝的《擊壤歌》唱出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即每個被管理者都能做到自動自發而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並且每個被管理者都是幸福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民族,中國人敬仰的是孕育萬物的天與地。天不但被賦予了撫育萬物、奉養人類的屬性,也逐漸被賦予了道德比類與審美觀賞的屬性。人們向天地學習如何做人,將天地看作擁有最高權威且默默無言的管理者。中國人把天對人類的管理思考總結,應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管理中去。因為天是廣義的,天無處不在,又縹緲無形,天的管理就是人人自動自發,又人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中國自古的管理者一直順應這個文化基因來進行管理,否則不但達不到管理目的,甚至還會自取滅亡。秦始皇企圖用殺戮和烈火來消滅積澱的思想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來獨斷管理,卻落得秦國傳承不到三代而亡,為天下笑。之後幾乎每代皇帝都會在詔書中再三提到唐虞之治,表示自己不敢丟棄祖先傳統於不顧。直到清代,統治者自知為外族,更加尊重效仿中原文化,以此來治理國家。民族文化與管理的關係,這個天的管理法則被中國的偉大哲學家老子定義為“無為而治”。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這其實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似乎感覺管理者每日無為,無欲無言,但是因為他的管理,世間和諧自然,人民每日安居生活,根本想不到有管理者在進行管理,管理者的身份被隱去。老子強調返璞歸真的自然管理,強調“不爭”,這種“不爭”和“無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以不爭為爭,“為無為”。他傾向於無為無造的自然狀態,崇尚水的德行,曲直隨形地實施管理手段,嚴格地保護這種純淨的自然狀態,不用一些人工的技巧自作聰明地去加以破壞。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感覺不出在管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