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4 向“倒屣相迎”的蔡邕學習團隊管理藝術(1/3)

作者:段俊平字數:6400更新時間:2019-09-22 09:06:24

    蔡邕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文學家。當時,他在朝野名震一時,常常是賓客盈門。但是,蔡邕從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學的人。有一位年輕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門望族,才學出眾。一天,王粲來到長安,去拜訪蔡邕。蔡邕聽說王粲來了,馬上出門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進家中,向賓客們進行了介紹,並對王粲大加讚譽。王粲為此深受鼓舞,後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這就是有名的“倒屣相迎”的故事。

    灌夫是西漢的一名將軍,勇猛善戰,疾惡如仇,但他有一個缺點,就是脾氣太直,說話不分場合,不講究方式。由於他和當時的丞相隔閡很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為一杯酒,和丞相爭吵起來,於是把丞相平時所做的壞事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麵都說了出來,以致攪散了宴會。丞相是皇上的舅父,當然不會放過他,最後灌夫被捕處死。

    以上兩個故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從不同角度論述同一個問題。“倒屣相迎”是講述成人之美、道人之善的故事,“灌夫之死”講的是揭人之短、與惡相爭的故事。善與惡一般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或組織當中,因為它是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曆史的前行與人類的進步其實在某種方麵來講是一部善與惡鬥爭的故事。揚善懲惡是人文精神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人、一個社會最主要的道德行為。但是,如何正確剖析一個事物的善與惡,對待善與惡采取什麽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既能治病救人又不會危害自身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哲學命題。

    在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中就有如何處理善與惡辯證關係的論述。《弟子規》說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做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勸善規過,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古聖先賢通過自己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將自己的生存智慧和法則匯集成經典,滋養著中華傳人的心靈並成為指導其行為的指路明燈。《弟子規》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人們為人處世的燈塔,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哲學經典。《弟子規》裏的這幾句話充滿了哲學意味,它用通俗的語言說出了處理善與惡的方法,說出了“道人善”和“揚人惡”的辯證法。“道人善”和“揚人惡”是為人處世所繞不開的行為方式,大到社會,小到企業,我們每時每刻都麵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善與惡。怎樣對待別人的優缺點,幫助別人改正缺點,怎樣激勵別人發揚優點,是一個組織和企業團隊建設成敗的關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