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一章 結構性調整(1/4)

作者:閃爍字數:1427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0:31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一章 結構性調整

    作為高技術軍種。空軍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在外界看來,為了加強天軍建設,加上在戰術運輸機項目與低空攻擊機項目上敗給了陸軍航空兵,空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也得像陸軍那樣,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裁員,導致數萬名空軍官兵失業。事實上,情況遠沒表現得這麽糟糕。空軍裁掉的4萬多名官兵中,以戰術空運部隊的相關人員、以及基地警衛等非戰鬥人員為主,戰術航空兵、戰略航空兵與支援航空兵反而得到了加強。按照共和國國務院在2040年公布的國防藍皮書,到當年年初,共和國空軍的總兵力為42萬,其中飛行員超過了3萬人。由此可見,共和國空軍的規模並沒縮減,至少維持了印度戰爭前的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空軍的規模擴大了。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到2040年底,美國空軍的總兵力在40萬左右(未包括空中警衛隊),其中飛行員隻有23000人。也就是說,在美國空軍中,飛行員占總兵力的5.75%左右。而在共和國空軍中,飛行員占總兵力的7.15%。這一現象除了證明共和國空軍的保障體製更加有效(可以減少飛行員之外的保障人員)之外,也證明了共和國空軍的實際規模肯定不止42萬。準確的說,因為在戰爭時期,機群出動強度提高,需要更多的保障人員,飛行員在總兵力中占的比重應該在5%以下,所以共和國空軍在不擴充飛行員的情況下,可以在戰爭時期征召大月18萬預備役人員,將總兵力擴充到60萬左右。相對而言,擴充保障人員比擴充飛行員容易得多。

    具體編製上,空軍的變化就非常驚人了。

    傳統上,空軍下設3個主要兵種,即戰術航空兵、戰略航空兵與支援航空兵。隨著技術進步,兵種間的區別越來越小。在2030年之前,也就是共和國當局為印度戰爭做準備之前,就有部分空軍將領提出了縮減編製的想法,即取消原來的兵種區別,按照作戰使用與作戰目的,合理分配各兵種的作戰力量。雖然這一提議得到了前空軍司令嚴宇擎的支持,但是在章忠憲出任空軍司令之後,出與爭奪總參謀長職務的考慮,沒有繼續推進空軍的結構化調整。藏南衝突爆發之後,共和國當局明確了通過戰爭解決南亞爭端的基本原則,著手對軍事力量進行全麵調整,空軍的結構化調整自然無果而終了。

    印度戰爭之後,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已成定居。章忠憲離開空軍也是遲早的事情。

    在此情況下,章忠憲沒再“怠工”,順應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大潮流,率先提出了結構化改革方案,即通過整合三個主要兵種的資源,達到縮減編製的目的。由此可見,章忠憲不是沒有才能,而是很有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章忠憲的這一安排,讓空軍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保存了大部分實力。也就是說,空軍裁減的幾萬官兵,實際上都是通過結構化調整削減下來的,對空軍的影響並不大。

    不管怎麽說,結構化調整必須建立在先進裝備的基礎之上。

    說直接點,沒有足夠先進的裝備,就算再怎麽調整結構,空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增強。

    因為空軍采用了嚴格的裝備與人員對應的編製體製,所以在兵力並沒大規模縮減的情況下,空軍的裝備數量也不會減少多少。雖然與陸軍一樣,在2035年之後,共和國空軍再也沒有采購過一種新式主戰裝備。隻能在改進舊裝備上做文章,但是作為高技術軍種,空軍在改進上玩的花樣更多,也更加徹底。

    在空軍的眾多主力裝備中,最受關注的仍然是重型製空戰鬥機。

    因為在半島戰爭、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的突出表現,共和國空軍的重型製空戰鬥機聞名全球,重型製空戰鬥機也再次成為爭奪製空權的主要力量,所以印度戰爭之後,除了共和國與美國之外,俄羅斯率先啟動了重型製空戰鬥機的研製項目,就連法國也在努力拉攏幾個歐洲大陸國家,想通過聯合研製的方式開發“歐洲戰鬥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