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八章 主力艦(2/5)

作者:閃爍字數:2646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3

    如果說為了提高速度采用特殊的水下結構還有點道理,那麽“秦”級的水上結構就讓人難以理解了。

    首先就是為是沒要采用單體船型,而不采用更有利於提高速度的雙體與三體船型。按照海軍給出的答案,“秦”級並不承擔支援航空作戰的任務,對甲板麵積的要求不高,也就沒有必要采用多體船型。顯然,這個道理根本說不通,因為多體船型的主要好出不是提供寬大的甲板,而是提高航行速度(“重慶”級以前的航母都是單體船型,照樣擁有非常巨大的飛行甲板)。從實際情況出發。“秦”級采用單體船型的主要目的應該是降低被彈麵積。要知道,作為一種用電磁炮作戰的戰艦,肯定得考慮遭到敵人炮擊時的生存問題。因為電磁炮是高彈道火力,炮彈幾乎是垂直落下的,所以船體的寬度就成為了衡量中彈率的主要指標,也是製約生存能力的主要因素。毋庸置疑,甲板麵積寬大的戰艦,肯定更加容易被砸下來的炮彈擊中。

    受此影響,“秦”級的水上結構幾乎是水下結構的翻版,隻是更加誇張。從正麵看,戰艦就是一個三角形。側壁從水線處以15度的傾斜角筆直向上延伸,並且在艦體中線上方交匯。因為艦首為銳角三角形,所以從側麵看的話,又是從艦首的水線處以30度的坡度向後方延伸,並且在距離艦尾大約三分之一艦長處達到頂點,然後以60度的俯角向下延伸,最終在距離艦尾大約20米處折為水平,留出一塊麵積不到500平方米的飛行甲板。雖然從基本外形上看,“秦”級與21世紀初的戰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擁有明顯的上層建築,在尾部設置一塊供直升機(垂直起降飛機)使用的飛行甲板,並且沿戰艦的中線布置各種武器裝備,隻是采用核動力,所以沒有煙囪,加上采用了保型設計的電子設備天線與武器彈藥投射窗口,看不到比較明顯的突出物。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秦”級是一種靠人力控製不可能穩定航行的戰艦,因為該艦的重心在浮力(升力)中心的前麵,即戰艦在航行的時候肯定處於不穩定狀態(停泊的時候,艦首將沉到海麵下),所以隻能依靠計算機控製,而且得不斷調整航行姿態,才能穩定航行。

    這一區別,讓“秦”級從根本上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戰艦。

    要知道,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戰艦敢采用不穩定結構。當然,這種不穩定結構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戰艦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特別是在高速航行時的轉向能力,以往的任何戰艦都別想與之匹敵。

    由此可見,“秦”級是一種對機動性要求非常高的戰艦。

    這就是關鍵所在,對於一艘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大型戰艦來說,有必要如此重視機動性能嗎?

    在此之前,就連驅逐艦都沒有如此重視機動性。

    原因很簡單,海戰中,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與遠程巡航導彈的大型戰艦,根本沒有必要靠近敵人,也就隻需要考慮敵人反艦導彈與遠程彈藥的威脅。而攔截係統對付反艦導彈的能力肯定比戰艦的機動性更加可靠,也更值得重視。更重要的是,作為作戰平台,不管是航母、還是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對航行的穩定性有較高的要求,也就不能以犧牲穩定性的方式來提高機動性。

    從這一設計看得出來,“秦”級是一種用來與敵人進行炮戰的戰艦。

    要知道,隻有密集的彈雨是攔截係統與強製電磁幹擾係統對付不了的,而能夠製造彈雨的也就隻有戰艦上的大口徑電磁炮。

    既然為炮戰而生,就得擁有足夠的艦炮。

    在這艘排水量超過曆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的戰艦上,總共有6門大口徑電磁炮。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還比不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列艦,但是從戰鬥力上看,“秦”級肯定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炮艦。

    單從配備的電磁炮數量來說,“秦”級就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戰艦(僅指按照軍用標準建造的戰鬥艦艇,而不包括以民用標準建造的火力艦)。更重要的是,“秦”級裝備的是專門為其開發的“重型電磁炮”。

    根據共和國海軍公布的信息,“秦”級的電磁炮有7種炮彈,主要配備3種炮彈,即900千克級的半穿甲彈、800千克級的高爆彈與850千克級的集束子母彈。無一例外,這3種常用炮彈都是半製導彈藥,即隻有彈道修正係統,沒有末段製導係統。因為是螺旋電磁炮,所以“秦”級主炮的射程與彈藥的種類沒有太大關係(也可以采用增程彈藥),而是由發射能量決定,即通過調整發射時的輸出能量,賦予炮彈不同的炮口動能,從而使炮彈獲得不同的彈道高度,由此決定基本射程。更重要的是,螺旋電磁炮是非接觸型電磁炮,即炮彈不於加速軌道接觸,所以“秦”級的主炮可以使用所有小口徑炮彈,比如在海軍的彈藥庫裏堆積如山,且能夠應付絕大部分對地支援任務的450千克級炮彈,甚至是加裝了加速線圈的200千克級炮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