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三章 中東攻略(2/5)

作者:閃爍字數:2625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8

    當然,實際情況沒有這麽“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後,是同樣巨大的前後兵力對比,即前線作戰部隊與後方勤務部隊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較誇張的估計,西約集團聯軍的這個數據在0.2左右,即大約5名勤務人員支持1名戰鬥人員。由此可以算出,西約集團聯軍投入的900萬大軍中,至少有750萬後勤人員。即便考慮到前線部隊的傷亡率遠遠高於後勤保障部隊,即150萬作戰部隊不可能同時在戰線上作戰,因此巔峰時期的參戰人員不可能達到900萬,西約集團聯軍後勤保障部隊的兵力也在650萬到700萬之間。

    因為西約集團聯軍背靠地中海作戰,即地麵後勤線相對較短,而海運效率遠遠超過了陸運,加上大部分海運船隻的船員都是平民。而不是軍人,所以在前後兵力對比上,西約集團聯軍占了大便宜。

    可以說,這也是集約集團聯軍的總兵力要比西約集團聯軍多出200多萬的原因。

    受漫長的地麵後勤線影響,集約集團聯軍的前後兵力對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局部戰場,比如北方的庫爾德斯坦戰場上,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計,參戰的1100多萬官兵中,在前線作戰的不會超過150萬,而且任何時候的前線作戰部隊總兵力都不會超過100萬。這一點,從共和國陸軍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來。雖然在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戰鬥中,共和國陸軍投入了200萬大軍,但是除掉各戰鬥單位的後勤保障部隊、增強的支援部隊之後,實際作戰兵力僅有120萬,而這些兵力是陸續到達戰場的,因此在任何時候,共和國陸軍在前線的作戰部隊都不會超過100萬,甚至不到80萬。算上幾個盟國的主力部隊,前線主戰部隊在100萬到150萬之間是個比較可信的估計數據。

    照此計算的話,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密度並沒有大到連轉圜空間都沒有的地步。

    對比16年前的中東戰爭,雖然交戰雙方投入的前線作戰部隊多了近2倍,但是考慮到戰爭的強度、戰線的長度、波及的範圍、以及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上開打。兵力密度隨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是在戰役期間陸續增兵,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投入這麽多部隊。

    可以說,這也正是中東戰爭的最大問題。

    前麵已經提到,戰役開始的時候,美軍投入(包括已經從美國出發、正在趕往前線的增援部隊)的地麵部隊在32萬到35萬之間,而共和國的前線作戰部隊大約15萬,算上各自盟國的主力作戰部隊,雙方在戰役開始時投入的地麵部隊總量不會超過100萬。與2041年的中東戰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重點有所不同。

    當年,在裴承毅的巧妙應用下。北方戰線成為主戰場(這也是美軍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環境相對優越的南方戰線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訓之後,杜奇威從一開始就將南方戰線定為主戰場,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與戈蘭高地,集中優勢兵力打垮敘利亞與伊拉克這兩個共和國的鐵杆盟國,並且從黎巴嫩北上掃蕩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解除東地中海航線受到的威脅,將南北戰線連為一片。北方戰線上則以積極主動的戰術進攻穩住戰線,利用小亞細亞的複雜地形、以及在過去10多年間構建的戰略防線,擋住共和**隊西進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計劃,在順利擊敗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美以聯軍還將向伊朗進軍,並且讓海灣地區的幾個親華國家改變立場。此舉的根本意圖是實現戰略大迂回,即通過伊朗北上高加索,再與土耳其聯合北上進入黑海,迫使共和國放棄烏克蘭方向上的進攻行動,把重點放在高加索與黑海防線上。從戰略局勢看,隻要美軍能夠把戰線推進到兩河流域的東麵,共和國就別無選擇,隻能讓大陸戰場上的南部集團向高加索方向轉移。因為裴承毅將大陸戰場分成了南北兩個集團,所以有人認為,在中東戰爭打響之前,共和國元首就做好了輸的思想準備。

    果真如此的話,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對稱戰爭理論大行其道的當下,戰爭絕對不是在某個戰場上與敵人對著幹,而是從對自身有利的角度出發,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作戰。可以說,這種不對稱的作戰思想使戰爭的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不對稱的戰爭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軍希望在敘利亞沙漠中縱橫馳騁一樣,共和**隊的首要目的是打敗土耳其。

    從共和國的角度出發,隻要能夠守住庫爾德斯坦,用敘利亞與伊拉克交換土耳其都是非常劃算的買賣。原因很簡單,占領土耳其,等於獲得了前往希臘的地麵交通線,而丟掉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東邊還有伊朗。事實證明,美軍就算進攻伊朗。也很難在短期內擊敗這個曾經戰勝過美軍的國家。如果考慮到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對在場戰爭的態度,即美國拉攏以色列攻打敘利亞與伊拉克,對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造成的影響,共和國更有理由把主戰場選在北麵,即在伊斯蘭世界將美國當成頭號敵人的時候,以相對低調的辦法占領同樣主要信封伊斯蘭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見,共和國選擇了北攻南守的戰略。

    雖然俗話說有多少米做多少飯,也就是量力而為,但是在世界大戰中,隻要沒有超過國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過來的,即在訂下目標之後,再決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對於兩個已經發動起來的超級大國,打一場規模浩大的中東戰爭肯定沒有超過國力。考慮到在中東地區,兩個超級大國都有盟國,而且是實力不算太弱的盟國,所以兩個超級大國更有理由先定目標,再做計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