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二十七章 新生力量(2/4)

作者:閃爍字數:1343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39

    也許有人認為,整合兩大軍種的打擊部隊,會對打擊行動產生影響。

    顯然,這種觀點也不合實際情況。

    不可否認,在戰略打擊方麵,天軍與海軍確實是各行其道,各有一套標準。也各有一套指揮控製體係,但是戰爭打了6年多,海軍與天軍不是沒有協同作戰,而是一直在協同作戰,早在2年前,就在對付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時候合作過。可以說,兩大軍種協同作戰的問題並不大,甚至不需要專門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導致戰略打擊強度驟降的原因隻有一個,即後勤保障出了問題。

    前麵提到過,共和國當局在策劃對美國本土進行戰略打擊的時候,把很大一部分希望放在了巴拿馬運河上。不是說巴拿馬運河在戰略打擊行動中有多麽重要,而是這條運河對後勤保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說,能否戰略巴拿馬,並且保證運河通航,對後麵的作戰行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可惜的是,就在共和國海軍準備攻打巴拿馬的時候,絕望的美軍不但炸掉了船閘,還用一次人工地震堵塞了航道。如果僅僅隻是炸掉船閘,問題還不大。共和國海軍早就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並且定製了一批用來修複船閘的設備,有把握在3個月內修複被炸毀的船閘,讓運河通航。問題是,任何設備都無法代替挖掘機,而疏通航道絕對是一件能夠讓人發瘋的事情。占領巴拿馬之後,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就派遣工程人員,對堵塞航道的情況做了分析,並且對疏通航道做了全麵評估。得出的結論時,疏通航道、以及清理加通湖裏的沉船、水雷等等危險物品至少需要20年。而且花費不會比修建第二條巴拿馬運河少多少。

    毫無疑問,這樣的結論,等於宣判了巴拿馬運河的死刑。

    別說在戰爭期間疏通運河,即便在戰後,共和國當局選擇修建第二條運河,也沒有考慮疏通巴拿馬運河。雖然這不完全處於經濟因素,與政治問題有很大的關係,即巴拿馬當局在戰後更多的依靠歐洲提供的援助,有意疏遠共和國,迫使共和國在考慮打通太平洋與大西洋航線的時候,不得不從政治利益出發,計劃投入10萬億,開挖尼加拉瓜運河(後來隨著航空運輸迅速崛起,海運逐漸沒落,這一計劃也沒有能夠實施,還是由歐洲出資,疏通了巴拿馬運河),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仍然是經濟問題,即巨大的投入不建德能夠收到同樣巨大的回報。

    不管怎麽說,戰爭期間是別想讓巴拿馬運河通航了。

    受此影響,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比如讓天軍將大約一半的戰略轟炸機留在了太平洋。而不是全部派往大西洋。又比如,在安排後期戰略打擊的時候,將美國本土分成了兩個部分,由天軍負責中部地區,海軍負責東部地區,從而有效利用部署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轟炸機。

    問題是,這些調整,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後勤保障遇到的困難。

    前麵提到過,雖然從共和國出發,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海峽,再到加勒比海的航線不比太平洋航線長多少。但是受幾處海上咽喉,比如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海峽的通航能力,以及沿途缺乏大型物資轉運中心,特別是在過了蘇伊士運河之後,幾乎沒有可靠的停泊點,所以這條航線的運輸能力非常有限,僅能滿足前線作戰需求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物資必須走第三條航線,即在經馬六甲海峽之後,橫渡印度洋,從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再經佛得角群島橫渡大西洋,到達小安德列斯群島之後進入加勒比海,前往古巴。雖然這條航線上的物資轉運地比較平均,進入印度洋之後,可以在迪戈加西亞、福爾斯灣停留,進入大西洋後,還能在佛得角群島與小安德列斯群島停留,總共有四處大型物資轉運中心,足以為數十支船隊提供支持,但是這條航線的距離非常遙遠,即便為船隊配備那些具有無限續航能力的高級商船,也無法保證運輸效率。準確的說,運送相同的物資,在這條航線上投入的運輸船隊的數量幾乎是另外兩條航線的2倍!由此可知,在不變更保障強度的前提下,巴拿馬運河被堵死之後,運輸船隊的數量得增加大約50%。即便通過調整戰略部署的方式適當降低保障強度,也需要增加20%到30%的運輸力量,才能保證大西洋上的作戰部隊正常行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