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培養你的好習慣(2/5)

作者:文錦字數:107560更新時間:2023-09-28 07:12:30

    為此,最好的辦法是將培訓班的教學內容與你目前和今後的工作加以對比,以清楚你需要學習什麽知識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學習什麽知識才有利於你的全麵發展。要始終考慮學以致用。

    墨西哥人有一句諺語:“給他一條大魚,不如給他一根魚竿。”同樣的意思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求魚不如求漁,作為一個求學者,學習方法應該比結果重要得多。

    曾經有人問牛頓,為什麽會取得那麽大的成功?牛頓意味深長地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經聽過這樣的故事:某科技人員經過幾年、十幾年的科學攻關,終於獲得了某項技術突破,等到成功之後,去申報專利,才發現這項成果是人家早已研究出來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閉門造車的結果往往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人力。

    而另外一個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主人公的聰明。凱特是一個在電子通訊剛剛興起時很有名的人,在他20歲的時候,竟然出了一本20萬字的書《電子通訊故障排除大全》,並且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應。撇開對他的爭議不說,他的方法倒是很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大量的實踐與知識積累,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盡可能地深入學習,成為該專業的專家。其實,凱特做的事情,絕大多數人也可以做到。

    在工作時間裏不努力工作的人是不誠實的,而不情願多做一點工作的人是愚蠢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特殊影響”已威風難再,輕輕鬆鬆而報酬優厚的工作也已不複存在。總裁的兒子也得白手起家。成就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在發揮相同聰明才智的前提下,工作越多的人得到的報酬就會越多。

    工業界領袖們尋求的不是金錢。他們尋求的是人才、專業人才和踏踏實實的工作人員。必須擁有人才,投資者們的計劃才能夠得以實施。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將是那些勤思而慎言、厚積而薄發的人,而不會是那些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人。有這樣企圖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所以說,想在35歲以前獲得成功,就一定要學以致用,否則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必然會給你所從事的事業帶來損失。在曆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條而失敗的例子。《三國演義》裏的馬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隻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句教條,而不聽王平的再三相勸以及諸葛亮的叮嚀告誡,將軍營安紮在一個前無屏蔽、後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後落得一個兵敗地失、狼狽而逃、斬首示眾的下場。

    在中國現代史上,也有過很慘痛的教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教條主義為特色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頑固地堅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後再向農村進攻的路線方針,結果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所以,會學,更要會用。學到的知識隻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才會發揮其效用,否則就是一些死的、沒有用的東西。

    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

    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不但能使我們的學問有所提高,也能給我們帶來好生活和好運氣。

    春秋時期的孔子,被曆來的封建統治者說成是天生有學問的聖人。但實際上,他的知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勤奮學習、不斷積累的結果。

    一次,孔子來到魯國太廟參加各國國君祭祀祖宗的典禮。本來,孔子年輕時幹過為別人家辦喪事的職業,傳授禮樂又是他辦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他對那套禮樂儀式是比較熟悉的。可是,他在太廟助祭時,一進太廟,就問這問那,有關祭掃的每一個禮節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說:“誰說叔梁(即孔子的父親)的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問別人。”孔子聽到這些話以後,對別人說:“我對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

    “每事問”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它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要問個明白。人們用它表示要多作調查研究。

    孔子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教育家,他尚有“每事問”的習慣,我們更有必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每事問”就是遇到了不明白的事就勇於向人求教,由不懂到懂,懂的事情多了,水平不就高了嗎?實際上即使是一些偉大人物,他的知識也是這樣得來的,比如說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很多人都認為他天生博學多才,而他卻坦承:“我知道的都是向別人問來的,比如向我的姑媽就學來好多東西。”

    有這樣一個例子:

    小甲和小乙是兩個非常喜愛文學的青年,當然,他們都希望能創作出作品成為作家,其中小甲隻是悶頭讀書、寫作,很少與人來往,幾年下來,從他筆下出來變成鉛字的東西不多,而小乙卻不同了,他除了讀書,還參加了各式的寫作函授學習,並經常將自己的一些習作請一些老師和有創作經驗的朋友進行指點。

    因此,和小甲相比,小乙的進步很大,經常有作品發表,現在小乙是他所在市的文聯理事。

    可見,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不但能使我們的學問有所提高,也能給我們帶來好生活和好運氣。

    這樣做人最討人喜歡

    每個人都是一個財富的倉庫,而好習慣就是其中無以計數的財富。如果你能發現並利用這些財富,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將能使生命變得更加充實。

    塑造一個最好的你

    每個人都是一個財富的倉庫,問題在於你有沒有發現而已。

    有兩個人,一個是體弱的富翁,一個是健康的窮漢,兩個人相互羨慕著對方。富翁為了得到健康,樂意讓出他的財富;窮漢為了成為富翁,隨時願意舍棄健康。

    一位聞名世界的外科醫生發現了人腦交換方法。富翁趕緊提出要和窮漢交換大腦。這樣做的結果,富翁會變窮,但能得到健康的身體;窮漢會富有,但將病魔纏身。

    手術成功了。窮漢成為富翁,富翁變成了窮漢。

    但不久,成為窮漢的富翁由於有了強健的體魄,又有著成功的意識,漸漸地又積累起了財富。可同時,他總是擔憂著自己的健康,一感到輕微的不舒服便大驚小怪。由於他總是那樣擔驚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極好的身體又回到原來那多病的狀態中,或者說,他又回到以前那種富有而體弱的狀態中。

    那麽,另一位新富翁又怎麽樣呢?

    他總算有了錢,但身體虛弱。然而,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是個窮漢,有著失敗的意識。他不想用換腦得來的錢建立一種新生活,而是不斷地把錢浪費在無用的投資裏,應了“老鼠不留隔夜食”這句老話。錢不久便揮霍殆盡,他又變成原來的窮漢。然而,由於他無憂無慮,換腦時帶來的疾病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樣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最後,兩個人都回到了原來的模樣。

    做人永遠是做自己最好,別太羨慕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許自己有的,他人卻沒有。而成功與否也不在於你是誰,隻要努力了,你就能成功,能夠取得你所向往的一切。

    塑造一個最好的你,這個目標人人都可以實現。你隻要意識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堅信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堅定的信心能幫你創造和諧的心理、生理韻律,建立起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體現自己人格行為應該具有的魅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140億個腦細胞,我們隻利用了肉體和心智能源的極小部分,若與人的潛力相比,我們隻有半醒狀態,還有許多的“綠巴洞穴”。如果我們都能充滿自信,便能創造人間的奇跡,也能創造一個最好的自己。

    美國赫赫有名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就是一個充分發揮自己創造機能的楷模。他12歲時由蘇格蘭移居美國,先在一家紡織廠當工人,當時,他的目標是決心“做全工廠最出色的工人”。因為他經常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最終他實現了他的目標。後來命運又安排他當郵遞員,他想的是怎樣“做全美最傑出的郵遞員”。結果,他的這一目標也實現了。他的一生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銘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不一定非要腰纏萬貫或是非有高官厚祿不可,就像人的手指,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它們各有各的用場,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比食指好嗎?決定讓你最好的因素,既不是你物質財富的多少,也不是你身份的貴賤,關鍵是看你是否擁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強烈願望,看你身上的潛力能否充分地得到發揮。

    培養自省的習慣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為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麽?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麽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然而,多數年輕人卻沒有養成經常自我反省的習慣。

    堅持自省,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成功中總結經驗,是我們走向成熟、獲得成功的根本途徑。因此,養成自省的精神、加強自我修養顯得非常重要。實際上,自省是一種反思,無論成功或失敗,我們都需要明白成敗的原因在哪裏。通過找出問題的根源,就可以提升成功的幾率。人都喜歡為自己找借口,年輕人更是如此,總是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到客觀條件上。你一直沒有為公司的發展提出合理的方案,你可能解釋說自己的閱曆太淺;如果沒有按進度完成任務,你也許會說自己經驗太少,比不了那些前輩;作為一個部門負責人或者是創業者,一天,你發現因為你計劃表或者方案書上明顯的錯誤,而導致了經營方向的偏離和失誤,你也許會解釋:“這些是我口頭述說的,速記員寫完後,我沒有親自審閱。”你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可是為什麽不想想自己的疏忽大意呢?

    捫心自問吧,你會不會存在上麵的那些心理問題,是不是曾經有過為自己開脫的舉動和想法?

    走向成功的道路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的。想少犯錯誤,就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培養自省意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才能不會迷失發展方向,從而笑到最後。三毛曾說:“一個肯於虛心吸收觀察一切、經常反省、審察自己缺點和優點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觀察的人來得快速多了。”

    那麽,你每天應該反省些什麽呢?是不是專門要弄得自己不高興,跟自己過不去?不!以下幾個方麵就值得你去自省:

    ——人際關係。你今天有沒有做過什麽對自己人際關係不利的事?你今天與人爭論,是否也有自己不對的地方?你是否說過不得體的話?某人對你不友善是否還有別的原因?

    ——做事的方法。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情,做得是否得當,怎樣做才會更好?

    ——生命的進程。反省自己至今做了些什麽事,有無進步?是否在浪費時間?目標完成了多少?

    你是否經常像上述的做法那樣反省自己?如果沒有,就從現在起培養自省的習慣吧!

    那麽,一個人應該怎樣培養自省習慣呢?

    培養自省習慣,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性習慣。

    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了應該承擔的責任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培養自省習慣,還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麽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目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於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但並不等於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中。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

    反省自我,還應該加強自我修養,特別是培養深刻的自省能力,這是我們提升個人境界、贏得成功的關鍵。自我修養就是自我投資,就是敢於同自我作鬥爭。提升自我,加強自我修養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習成功者的案例,提供有利的參照。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成功者有成功者的墓誌銘,當代許多成功者往往都對某種思想或某個曆史人物有精深的研究和獨到的心得,這成了他們製勝的指導思想。

    至於反省的方法,則因人而異。有人寫日記,有人則靜坐冥想,隻在腦海裏把過去的事放映出來檢視一遍。不管你采用什麽樣的方式,隻要真正有效就行。自省不能流於一種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問題,甚至對錯不分,那就很值得注意了。

    人不是聖賢,都會有過失錯誤,但能不能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則是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最大區別。你有反省的習慣嗎?趁早培養吧,它能修正你做人處世的方法,給你指引明確的方向。

    踏實做人 不驕不躁

    踏實是一種作風,一種認認真真、實實在在、不驕不躁的作風,這是做人、做事得以穩健的前提和基礎。踏踏實實去做好大家都認為重要的事,便能敲開成功之門。

    某一天,上帝宣布說,如果哪個泥人能夠走過他指定的河流,他就會賜給這個泥人一顆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

    這道旨意下達之後,泥人們久久都沒有回應。不知道過了多久,終於有一個小泥人站了出來,說他想過河。

    “泥人怎麽可能過河呢?你不要做夢了。”

    “你知道肉體一點兒一點兒失去時的感覺嗎?”

    “你將會成為魚蝦的美味,連一根頭發都不會留下……”

    然而,這個小泥人決意要過河。他不想一輩子隻做這麽個小泥人,他想擁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就得先過地獄。

    而他的地獄,就是他將要去穿越的河流。小泥人來到了河邊。猶豫了片刻,他的雙腳踏進了水中,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頓時覆蓋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腳在飛快地溶化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遠離自己的身體。“快回去吧,不然你會毀滅的!”河水咆哮著說。

    小泥人沒有回答,隻是沉默著往前挪動,一步,一步,小泥人孤獨而倔強地走著。這條河真寬啊,仿佛耗盡一生也走不到盡頭似的。

    小泥人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方式向前挪動著,一厘米,一厘米,又一厘米……魚蝦貪婪地啄著他的身體,鬆軟的泥沙使他每一瞬間都搖搖欲墜,有無數次,他都被波浪嗆得幾乎窒息。不知道過了多久——簡直就到了讓小泥人絕望的時候,小泥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上岸了。他如釋重負,欣喜若狂,正想往草坪上走,又怕自己襤褸的衣衫玷汙了天堂的潔淨。他低下頭,開始打量自己,卻驚奇地發現,他已經什麽都沒有了——除了一顆金燦燦的心,而他的眼睛,正長在他的心上。

    他什麽都明白了:天堂裏從來就沒有什麽幸運的事情。花草的種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陽光下發芽微笑;小鳥要跌打、失去了無數根羽毛才能夠錘煉出淩空的翅膀;就連上帝,也不過是曾經在地獄中走過了最長的路,掙紮得最艱難的那個人;而作為一個小小的泥人,他隻有以一種奇跡般的勇氣和毅力才能夠讓生命的激流蕩清靈魂的濁物,然後,看到自己本來就有的那顆金子般的心。

    其實,每一個泥人都有這樣一顆心,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獲得自己的天堂一樣,但關鍵是要有勇氣,踏實地走過那條通往天堂卻遍布危險的路。

    把踏實當作你的座右銘吧,隻有踏實地做人做事,你才能為將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把夢想變成累累的成功碩果。

    從最低處開始

    古羅馬大哲學家西劉斯曾說過:“想要到達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然而,有不少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自以為讀了不少書,長了不少見識,未免有點飄飄然,做了一點兒事就以為索取是重要的,對自己的獲取也越來越不滿意。幾年過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卻越是得不到,於是不知足的心理就占據了全身心。假如你也正有這種心理,那麽你想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想成功的話,一個人必須接受一些問題、壓力、錯誤、緊張、失望——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有時許多人都會覺得無法應付生活對我們的要求。

    有一位年輕人,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著他,直到一個夏天他乘同學尼爾尼斯家的漁船出海,才讓他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尼爾尼斯的父親是一個老漁民,在海上打魚打了幾十年,年輕人看著他那從容不迫的樣子,心裏十分敬佩。

    年輕人問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魚?”

    他說:“孩子,打多少魚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隻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爾尼斯上學的時候,為了繳清學費,不能不想著多打一點,現在他也畢業了,我也沒有什麽奢望打多少了。”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的海,突然想聽聽老人對海的看法。

    他說:“海是夠偉大的了,滋養了那麽多的生靈。”

    老人說:“那麽你知道為什麽海那麽偉大嗎?”

    年輕人不敢貿然接茬。

    老人接著說:“海能裝那麽多水,關鍵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夠從容不迫,能夠知足常樂。

    而許多年輕人有時並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經常為自己的一點成績沾沾自喜,自己有一點優勢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習慣性地從小事做起,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和後勁。

    我們現在沒有任何理由去鄙視那些所謂低層次的創業者們,他們的創造故事同樣也讓人聽得有滋有味、羨慕不已。他們受益和成功的進程也最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沒有心理負擔,自己大不了還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失業人員,沒有包袱,沒有顧慮,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他們成功了。

    而現在許多年輕人缺乏的正是這種勇氣和放下架子的心態。

    無論你是天之驕子,還是滿麵塵土的打工仔;無論你是才高八鬥,還是目不識丁;無論你是大智若愚,還是大愚若智;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總是好高騖遠,那麽一切都會徒勞無益。

    因為我們年輕,所以經常談理想和抱負,但理想和抱負談得多了,就會抱怨目前的狀況,工作不好,領導不賞識、不重用,門路太少,局限性太大,自己沒法施展才華,等等。似乎這些現實的一切與理想和抱負差得太遠,自己隻有突破這些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可是,事實卻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於是更是處處不順心,因而陷入了自己設定的困境中。

    有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躊躇滿誌地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卻發現公司裏有那麽多局限性,而領導分配的工作又是一個誰都能勝任的辦公室日常事務性工作,對於一向自視清高的他,別提多麽失望了。

    他到處發泄自己的不滿,但好像並沒有人理他,就這樣,他隻好埋頭幹活,雖然心裏很不情願,但卻不再像剛開始時那樣浮躁了,而是努力去做手頭上的事情,做好一件,得到領導的肯定,自己的“虛榮心”就被滿足一次。靠著這種卑微的“虛榮心滿足”,日子一天天過去了。

    直到他認識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開始他並沒有注意到這位老人,隻是後來由於工作的需要,接觸了幾回。後來,他聽說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卡普爾先生——公司總裁的父親。這位老人沒有因為特殊的身份而講究太多,竟然是那麽平常,那麽不起眼,每天與大家一樣上班下班,風雨無阻。

    老人曾經對年輕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始終如一,你就會實現你想要的東西。”

    年輕人記住了老人的教誨,開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自己如何地不情願,都盡心盡力地做好。

    過了好多年,年輕人還記得卡普爾先生的那句話。

    無論手頭上的事多麽不起眼,多麽繁瑣,隻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漸靠近你的理想,邁向成功。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腳踏實地,那些成功者是心在高處,手在低處——即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行為去實現自己的遠大誌向,而不是好高騖遠。這是成功者必備的一種做事習慣。

    真誠是成功的通行證

    人無信不立,良好的信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誠實、守信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誠實守信的人會使人產生與之交往的願望,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障礙,使困境變為坦途。

    從前有一位賢明而受人愛戴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國王的年紀逐漸大了,但膝下並無子女,這件事讓國王很傷心。他終於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個孩子收為義子,然後把他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

    國王選子的標準很獨特,他給每個孩子發一些花的種子,宣布誰如果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麽誰就將成為他的義子。

    孩子們領回種子後,開始了精心的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有個叫阿土的男孩,也希望自己是幸運者,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種。但是,10天過去了,花卻沒有發芽。

    半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發芽。一個月過去了,花盆裏依然隻有一片黑土,更別說開花了。

    苦惱的阿土去請教母親,母親建議他把土換一換,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到了。無數個穿著漂亮衣裳的孩子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國王環視著爭奇鬥豔的花朵與漂亮的孩子們,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高興。

    忽然,國王看見了端著空花盆的阿土。他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裏,眼角還有淚花,國王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麽端著空花盆呢?”

    阿土抽咽著,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擺弄,但花種怎麽也不發芽的經過說了一遍,還說,他想這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花園中偷過一個蘋果吃。沒想到國王的臉上卻露出了最開心的笑容,他把阿土抱了起來,高聲說:“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為什麽是這樣?”大家不解地問國王。

    國王說:“我發給孩子們的花種全都是煮過的,根本就不可能發芽開花。”

    英國戲劇家蕭伯納說:“我們必須使自己能夠誠實地做人,我們才能誠實地對我們的孩子說,誠實才是上策。”

    誠實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誠實應該從教育我們的孩子做起,誠實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準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滿腔熱情地讚揚過一個叫平老靜的老者,稱他“平凡而偉大”。平老靜當年在河北保定開一家肉包子鋪。有一次他拿了鍍金的銀子去當,贖回來的是真金,就去當鋪退掉。於是,大家都知道了平老靜是誠實人,就都去他的鋪子買包子,他的鋪子因此而生意興隆。這就是社會對誠實的認同,也就是《圍爐夜話》裏說的:“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

    沒有人不喜歡真誠,真誠是生活中的通行證,有了這張通行證,你就會在生活中暢通無阻,一帆風順。

    在現代商業運營中,有人說“無商不奸”,其實,“奸商”的行徑是遭人唾棄的,隻有誠實守信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發生在日本的一件小事恰好說明了這一道理。當年一位美國遊客在日本東京的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一台索尼唱機,晚上他拿出來準備欣賞音樂時,發現這台唱機竟然沒裝內件。這位遊客十分惱火,準備第二天去找該公司算賬。

    第二天,他吃早餐時,忽然接到電話,原來是那家百貨公司打來的,顧客還沒來得及發脾氣,對方就在電話裏再三道歉,並請顧客在住處稍候,公司馬上派人送新唱機過去。50分鍾後,公司的一位副經理攜一名職員登門鄭重道歉,並送來了新唱機。為了補償給顧客帶來的麻煩,公司加送唱片一張,蛋糕一盒,毛巾一條。顧客見了這一切,一腔怒火早已煙消雲散。

    原來前天晚上公司發現了唱機漏下的內件後,全體人員立刻搬出售貨發票,根據發票上的地址向購買索尼唱機的人一一查詢,忙了整整一個晚上,終於找到他這裏。對此,美國遊客大為感動。以後很長時間,他逢人就講這件事,無形中為這家百貨公司的誠信服務做了最好的宣傳。

    以誠相待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砝碼,大多數矛盾都能用誠信的辦法得到解決。隻要真誠待人,就會贏得良好的聲譽,獲得他人信任,將可能發生的矛盾化解在無形中。

    要做到誠實,就要淡泊金錢名譽等充滿誘惑力的東西。如果對這些東西孜孜以求,就會泯滅良心。而誠實不但能使你求得良心的安穩,也能幫助你獲得他人的信任,幫助你取得事業的成功。

    讓微笑為你贏得他人心

    微笑是上帝賜給人的專利,是一種令人愉悅的表情。麵對一個微笑著的人,你會感到他的自信、友好,同時這種自信和友好也會感染你,使你油然而生出自信和友好來,從而和對方很快就會親切起來。

    微笑是一種含義深遠的身體語言,微笑是在說:“你好,朋友!我喜歡你,我願意見到你,和你在一起我感到愉快。”微笑可以鼓勵對方的信心,微笑可以融化人們之間的陌生和隔閡。當然,這種微笑必須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

    微笑,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微笑是友好的標誌,是融合的橋梁。微笑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可以創造快樂的氣氛。那些不懂得利用微笑價值的人,實在是很不幸。要知道,微笑在社交中是能發揮極大效果的。

    無論在家裏、在辦公室,甚至在途中遇見朋友,隻要你有微笑的習慣,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難怪有許多專業推銷員,每天清早洗漱時,總要花兩三分鍾時間,麵對鏡子訓練自己的微笑,甚至將之視為每天的例行工作。正如英國諺語所說:“一副好的麵孔就是一封介紹信。”微笑,將為你打開通向友誼之門,如果我們想要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積極的心態,那麽就必須養成微笑的習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