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章 《胭脂井》中家國恨(2/2)

作者:熊召政字數:5672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7

    其次是塑造人物的才情:

    竊以為,小說中的曆史人物,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曆史中的原始人物。所以,小說中的曆史人物不是克隆,而是塑造。一部優秀的曆史小說,其中的人物不單是曆史中的人物,更應該成為文學中的典型。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諸葛亮、周瑜、關羽等人,曆史中確有其人,但並非確有其事。小說家羅貫中,最大的功勞不是寫出了魏蜀吳三國的仇怨紛爭,而是成功地把一些曆史人物塑造成文學中的典型。塑造人物別無他法,惟有在生動的情節中展現。打個比方,小說中人物好比是魚,情節則是水。無水之魚,焉能活否?大海養鼇鯨,池塘養草鯉。所以,沒有設計出驚心動魄的大情節,又怎麽能描摹出風神各異的藝術形象?

    戊戌政變與庚子拳亂,都是動搖國是震憾社稷的大曆史。高陽先生走筆其中,擷英采勝,寫出的一些人物,比之曆史原型,更加鮮活。如慈禧太後的陰險狡詐、光緒皇帝的懦弱孤苦、榮祿的機心權變、李蓮英的左右逢源、載漪的陰騭狂悖,珍妃的聰穎剛烈,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次要人物中,如徐桐父子、賽金花、立方、李西來、許景澄等,也都有不俗的描寫。

    三是敘述語言的特點:

    高陽先生的語言,優點在典雅冷雋,不足在於缺乏幽默感。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用漢語寫作的作家是有幸的。這是一種感性的語言,既精確,更精妙。少年時,在外祖父的指導下讀《昭明文選》,一篇《江賦》,單是形容濤聲的象聲詞就有數十個,排瀉而來。這語言的驚濤,至今令我迷醉。禪之所以產生在中國而不能移植它國,就在於沒有這種玄奧的語言的土壤。《紅樓夢》將漢語的智慧用到了極處。像“假語村言、真士隱去”、“好就是了,了就是好”這類充滿東方思想魔力的語句,換一種語言,怎能表達得如此絕妙?

    讀高陽先生的書,我總覺得他是一位謙謙君子。出身於書香世家且不必說,家風恐怕也是不苟言笑的。因此,高陽先生的小說語言,便如一個徇徇儒者,一邊品著青瓷杯中的綠茶,一邊娓娓道來。

    典雅冷雋,是高陽語言總的風格,反映到《胭脂井》上,一是簡潔,二是生動,三是自始至終含有一種淡淡的憂鬱。大凡在語言磨礪上下過幾年苦功的人,前兩點都能做到,比較難以做到的,是第三點。這其中除了作者本人對語言的感悟,更關涉到作者人生的境界。《胭脂井》最後一篇寫到光緒皇帝得到珍妃的遺物豆蔻盒時,高陽是這樣描述的:

    於是皇帝打開盒蓋,一陣濃鬱的香味,直撲到鼻;頓覺魂銷骨蕩,刹那間,眼、耳、口、鼻、意,無不都屬於珍貴妃了。

    寥寥數語,將生離死別的哀痛寫到極致。此是明人小品的功夫,看似平淡,細嚼下去,始覺字字珠璣。寫到這裏,我禁不住又將放在手邊的《胭脂井》拿起來稍作瀏覽。高陽先生作品浩繁,但《胭脂井》應該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說白一點,很有點書生議論國事的味道。但它畢竟又是正宗的小說。如果在情節的設計上多一點懸念,在珍妃的悲慘命運上再多費一點筆墨,或許小說會更加好看,《胭脂井》的書名,也就更貼切了。

    2004.6.13草於梨園書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