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2/5)

作者:王迪字數:34410更新時間:2023-09-30 19:48:45

    要做到說話看對象,了解對象是必要的。對家人以及親朋好友,說話的方式要因人而異,所說對象不同,方式就不一樣。李密的《陳情表》寫得催人淚下,當然不少人覺得李密這人不厚道,如果真的是這麽有孝心的人,幹嗎用那麽多的語言說自己多麽淒慘,祖母多麽悲涼?其實我想這篇文章之所以要這麽寫,是因為看這篇表的人是司馬炎的緣故。司馬炎是篡位之君,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者,蜀的很多將士並不是真心歸順,他幾次要求李密做官而被拒絕,所以心生疑惑。再加上司馬炎疑心十分重,如果李密這次上表不夠煽情是會死的,所以文章寫得過於深情就可以理解了。換言之,如果李密是給諸葛亮或者劉備上表,這樣寫的話就不行了。可見說話不看人,必然詞不達意,說了白說。

    如果對對方非常熟悉,說話時自然會注意到不同特點,這自然不用再多言。然而對於初次相識的人,就不那麽容易了。我們很容易看出對方的性別、年齡,但是身份、職業、文化修養等,則必須通過語言交談才能了解。因此,與陌生人見麵,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說什麽,而是先聽對方的話語。如果對方彬彬有禮,你也應該文雅、和氣、謙遜;如果對方說話很坦誠,你也應該實在,想到什麽就說出來,不要拐彎抹角。總之要在了解對象的基礎上,說出合適的、有禮貌的話。

    現在有人說話口無遮攔,甚至不經過大腦思考脫口而出,這樣的話虛無且沒有內涵。說話不看對象、不分場合經常會給自己招來禍患,或者是埋下禍根。口無遮攔亂說一通給自己帶來隻能是“痛苦”,而不會是“快樂”。

    說話別隻顧著自己說

    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

    在任何場合上的談話首先是要尋找共同語言。宴會的成功有賴於主人的熱誠好客、慷慨招待和細致周到的組織安排。從禮節上,主人的職責是使每一位來賓都感受到主人對自己的歡迎之意。客人到來時,與每一位來賓握手致意。主人還要努力使客人之間有機會相互認識和交談。努力使談話變得活潑有趣、氣氛融洽,相機轉換不恰當的話題。

    從前,有個富翁生了三個女兒。大女、二女嫁給秀才,小女嫁給普通人。一天,富翁生日,女婿們都來祝壽。大女婿、二女婿說話斯文,唯獨三女婿粗俗不堪,富翁心中不快。

    他設宴款待女婿,告誡說:“酒席上不許胡言亂語。”酒過三巡,富翁舉筷夾菜給大女婿吃,大女婿站起身恭敬地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隻考慮道義不考慮飲食。)富翁很高興。

    又請二女婿喝酒,二女婿站起恭敬地說:“惟酒無量,不及亂(即使酒量無限,也不隨便亂吃)。”富翁也很高興。

    嶽母見丈夫冷落了三女婿,就擎著酒杯請三女婿喝酒。

    小女婿昂頭站起對嶽母說:“我和你可說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富翁大罵道:“你這畜牲真是囂張,還假充什麽斯文?!”

    小女婿摔掉酒杯,霍地站起來說道:“我同你話不投機半句多!”

    古人說得好:“話不投機半句多”。尤其是第一句話說得是否得體,將直接影響著你與他的以後往來。對方不懂,也沒有興趣,那麽尊口就免繼續開了。滔滔不絕地介紹,對方會認為你很迂腐,是在賣弄,是有意地在使他難堪。

    積極的情感往往會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的行為;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帶來排斥和拒絕。所以,想要取得別人相信,那就需要先投其所好。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對方談論最感興趣的事物,投其所好是一種藝術、一種智能,更是一種溝通,為了尋求買賣雙方的共同利益。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言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這裏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熹的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交談之前,先了解對象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老話,是很有道理的。戰爭如此,說服人也必須如此。在說服對方之前,必須透徹地了解對象的有關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了解的內容主要有:第一,了解對方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對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還是性格穩重的人;是自負又胸無點墨的人,還是有真才實學又很謙虛的人。掌握了對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說服。

    第二,了解對方的長處。

    一個人的長處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領域。如:有人對部隊生活熟悉,有人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有人擅長於文藝,有人擅長於語言,有人擅長於交際,有人擅長於計算等。在說服人的時候,從對方的長處入手。這是因為:①能和他談到一起去;②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裏,談論起來他容易理解,便容易說服他;③能將他的長處作為說服他的一個有利條件,如一個伶牙俐齒、善於交際的人,在分配他做供銷工作時可以說:“你在這方麵比別人具有難得的才能,這是發揮你潛在能力的一個最好機會。”這樣談既有理有據,又能表明領導者對他的信任,還能引起他對新工作的興趣。

    第三,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音樂,還有人喜歡下棋、養鳥、集郵、書法、寫作等,人都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裏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再對他進行說服,便較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第四,了解對方的其他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決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國家政策、集體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這常常不是他的真實想法,他的真實想法怕拿出來被人瞧不起,難於啟齒。如果領導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第五,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

    一般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別處;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所以,說服者在開始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對說服的成敗,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凡此種種,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說服的方式。

    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還以為“一眼看穿了別人”。這就像那些粗心的醫生,對病人病情不了解就開了藥方,當然沒有不碰釘子的。

    說話時,注意聽者的表情

    你必須要明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話是說給別人聽的。說不說由你做主,有沒有用由別人決定。沒用的話沒必要說,說了也白說。所以,要讓說出來的東西有用,至少不至於成為廢話,你需要學會關注聽者的表情。

    關注聽者的表情,實際上就是“察言觀色”。古人其實並不反對“察言觀色”,甚至有的時候還極為提倡。隻是到了20世紀,“察言觀色”才逐漸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而現今,隨著學術理論的不斷完善,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察言觀色”已經成為許多人信奉和推崇的一種極其重要的職場EQ能力。

    加德納博士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把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包括對他人臉部表情、聲音、動作的敏感性,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稱為“人際智能”。缺乏“人際智能”的人,很難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也很難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成功。溝通學者的研究發現,人們在溝通時,有7%的效果來自於說話的內容,38%取決於聲音(音量、音調、韻腳等),而有55%取決於肢體語言(麵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因而,在解讀他人心意時,重要的不隻是聽他說了些什麽,更要緊的是看他怎麽說。由於人們之間超過90%以上的交流都是通過非語言方式完成的,所以說話不僅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

    當然,“察言觀色”不是拍馬奉承,關注別人的表情也不是說要投誰的所好,要用假話去蒙蔽別人。我們讚同“察言觀色”,提倡與人交流時“關注別人的表情”,目的是為了使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能夠盡量選擇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別人能夠真正聽懂和接受我們所說的東西,增強說話的效果,提高交流的效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