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9章 大學競爭的資源論

作者:安心字數:2108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4
(六)大學競爭的誠信文化 1.知易行難,誰之錯?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木槌在高懸了14年後終於落下之際,另一個話題則開始喧囂塵上,越來越多地占去媒體的重要版麵,這就是中國企業由來已久的誠信問題。調查表明,“信用等級越高的企業,盈利就越多,而且資金也更加充裕”。其實,高教界也嚴重地存在“失信”的問題,在誠信上存在著“知易行難”的現象。明明主觀認識深刻充分,客觀結果確確鑿鑿,但真做起來卻仍就是我行我素,口不應心。將高教界信用不良的責任要麽歸於管理人員道德修養不高,要麽強調高教界內外各種體製的不完善。我們認為,在一點上可以達到共識,那就是“道德”與“體製”共同阻礙著我們信用的建設,而不可以走向任何一個極端。 2.從“誠信失衡”人手。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文明競爭的標誌,是人的立身之本。在大學競爭中,應遵循“誠”與“信”的原則。大學麵臨的不僅有對手,更主要的是教育消費者,他們之間原本就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關係。而大學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爭奪市場份額,實質上是爭奪稀缺資源和消費者。因此,講誠信是每所大學都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旺,校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安。 3.誠信:大學競爭的倫理。古語雲:“人無信則不立。”沒有以誠信為核心的價值觀體係的大學,在高等教育全球競爭的大環境下,最終將失去競爭力並被逐出舞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要由弱勢轉變為強勢,要獲得競爭優勢,除了在管理體製、教學、科研等方麵具有優勢外,同時更要注重大學的文化建設,使大學擁有持續發展的實力,正確的經營管理思想。換言之,大學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就應成為社會誠信的示範者和引導者。必須始終在大學核心價值觀上下工夫,知識可以學,製度可以定,但大學師生員工內在追求的文化、大學倫理層麵上的東西,卻是難以移植、難以模仿的。 大學教育資源,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這種資源,大學的生存和發展就無從談起,所以,高教界曆來都十分重視大學教育資源的保護、利用和挖掘,競爭已成為爭奪各種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從完全的計劃體製及伴隨的低效製度安排轉向以計劃和市場機製並舉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更有效的民主模式。鑒於大學教育資源名目繁多,且有廣義資源和狹義資源之分,為了便於討論,我們擬從有形資源(人力資源、教育經費、科技資源)和無形資源(製度資源、文化資源和聲譽資源)兩個方麵剖析其運作機理。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