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1章 外部保證的內容(1/2)

作者:安心字數:4984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5

    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研究方法各異,各國在教育質量外部保證究竟應“保證什麽”的問題上,仍然是仁智互見,難以統一。本節中我們擬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一番討論,以期揭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保證內容方麵,目前國際上較為盛行的理論當推美國學者巴納特(Barnett)於1992年提出的“三角保證理論”。“三角保證理論”是在由布爾頓·克拉克(Burton clark)根據影響高等教育係統的三種主要力量:學術權力、國家權力和市場影響力而提出的“三角協調圖”基礎上改造而來。巴納特認為,學術權力、國家權力和市場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三角形內部的各個位置代表三種成分不同程度的結合。體現在質量保證方麵,則表示為政府、學術界和市場是高校的三個主要利益群體,隻是各個國家的教育製度不同,這三種利益群體的組合方式不同而已。

    在學術界利益群體方麵,持“內視”的質量觀,強調“純學術性”和“為知識而知識,為學術而學術”的觀點;注重對知識、規律本身的研究和學術交流,體現在教育質量保證上,強調學術界內部保證,通過學術研究和交流不斷提高質量;認為教育質量保證純屬學術界內部問題,無需外部人員幹預;主張學術研究能力越強,教育質量越高,在很大程度上以教師和學生的學術研究成果來衡量教育質量的高低。由此,評審教育質量以學術界同行評估為主。該種評估在大學自治權力較大和倡導學術自由的國家較為推崇。有關同行評估大家較為熟悉,在此不再贅言。

    在政府利益方麵,主要側重於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強調高等教育對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影響,因而含有“工具性質量觀”的成分,即將高等教育作為促進國家更好發展的工具。政府不僅關心高等教育的產出,而且也注重高等教育的外部環境、投入和過程,以及高等院校的努力程度方麵的內容。政府評判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工具之一是績效指標體係。績效指標體係(Performance indicatot system)是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其高等教育麵臨嚴重挑戰的背景下開發的一種適用於測量教育質量、辦學效率和效益的評價工具。目前已成為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和美國許多州的官方評價工具,並受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教育問題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大力推崇。被各國學者公認的比較全麵係統的績效指標體係主要有:英國大學校長協會與大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編製的《英國大學管理統計和績效指標體係》;美國的《改進高等教育績效的策略指標體係》。緣何績效指標如此風行?主要是基於以下需要。

    第一,社會檢驗高等教育投資是否“物有所值”的需要。“二戰”以來,大幅度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大規模擴張高等教育規模,高等院校因此越來越依賴政府撥給的公共教育經費。由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戰爭而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不僅中斷了政府繼續大量投入的可能性,而且還促使納稅人和各國政府進行反省。由此,人們開始反思大量增加高等教育經費的“合理性”,懷疑大量的公共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是否真的帶來了相應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於是用於檢驗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的績效指標在20世紀70年代末便應運而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