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1章 外部保證的內容(2/2)

作者:安心字數:4984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5

    第二,是運用科學而適用的評價方法檢驗高教質量的需要。在績效指標體係出現以前,由於以往的評價方法在可比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等方麵存在缺陷,不能較好地反映應該獲得的成果與已經取得的成果之間是否還有差距。評審沒有統一標準,主觀色彩強烈,缺乏公正性。所以績效指標體係一經出現就受到各界的廣泛歡迎。

    第三,績效指標可以滿足高等學校有效管理及與外界溝通的需要。因為績效指標具有信息簡單明了、可比性強;成果指標涵蓋高等教育運作的各個方麵;易於被公眾認可、有助於加強高校同外界的對話,主動向主管部門、學術界同行和納稅人展示其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等特點。不論對於教育行政部門、撥款機構的主管,還是院校負責人及時、準確、全麵地掌握質量信息,作出正確的決策均十分有利,因此,倍受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青睞。

    在我國現階段,創建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評價體係已提上議事日程,但尚未見到成形的績效指標體係,有關創建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

    在市場判斷方麵,主要是依賴人才市場、雇主、社會的需要而定,目前如何綜合市場的信息,進行合理取舍仍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值得提及的另一項保證內容是ISO9000質量標準。眾所周知,任何標準都是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等客觀因素發展變化的需要而產生的,ISO9000係列標準亦是如此。1961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總經理菲根堡姆(A.V.Feigenbaun)出版了一本著作《全麵質量管理》,提出全麵質量管理概念,之後逐步被世界各國所接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其理論也日趨豐富和成熟,於是逐漸形成了一些為各國所接受的監控製度,致使在經驗交流和貿易往來上,都迫切要求在質量方麵有共同的語言、統一的認識和共同遵守的規範。由此,1987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係列質量標準。縱觀質量管理的整個標準化活動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經曆了一個從軍用標準化發展到民用標準化;從行業標準化發展到國家標準化;進而又發展到國際標準化的過程。我國工商界也於1988年等效采用了GB/TI9000係列標準,並積極采用其他質量管理方麵的ISO國際標準,形成了一個質量管理方麵的國家標準體係。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ISO9000質量保證模式逐漸引入高等教育領域,並對原有模式加以改造使其適用於教育過程。如美國學者拉爾夫.Q.路易斯和道格拉斯.H.史密斯(1994)在分析了ISO9000係列標準和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關係後,認為顯然不能將ISO9000直接移植到教育領域,問題的症結在於如何把握這些標準與高等教育的聯結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