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章 破局(1/5)

作者:雷薇字數:25120更新時間:2020-07-31 20:43:37

    阻力重重

    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後,心意已決。

    能讓這個軟性子的皇帝下定決心,武則天多年的功夫總算沒有白費。武則天相信朝廷上會有阻力,但隻要李治堅持到底,她依然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可惜,這一次她失算了,她沒想到外朝的壓力接二連三而來,當皇帝的李治險些招架不住。而想要改立皇後,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最大的阻力當然來自李治的舅舅,顧命大臣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為了自己的地位固然凶狠,但他有多年治國為官的經驗,與太宗同打天下、同奪皇位,一雙眼老辣精準。他認定武則天其人不但狐媚,還有弄權的野心,一旦讓武則天得勢,對武則天言聽計從的李治無疑會聽憑一個女人擺布,高祖太宗好不容易得來的江山,就會落到一個女人手裏。不但長孫無忌這樣認為,褚遂良對武則天在後宮崛起也有高度的警惕,他還記得太宗的囑托,不論為了自己的地位,還是為了先帝的信任,他都決心要保護李家江山。

    最初,武則天小看了這種決心,她以為長孫無忌是個不擇手段維護自己地位的普通臣子,這樣的人,隻要給他尊榮地位,終究能夠說服,她決定按照這個方向努力。她甚至夢想著取得了老臣們的首肯,再與他們和平共處,讓她未來的皇後之位更加牢固。再下一步,想要改立太子也能順理成章。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又一次發揮了外交使者的作用,她帶著大批金銀去長孫無忌府上求見,希望能夠收買這位老臣。這一階段,武則天的想法的確比較簡單,她認為自己不但有皇帝的寵愛,還是兩位皇子的母親,這兩位皇子中的一位,很可能是將來的皇帝。即使她有不光彩的出身(太宗的才人),如今這段曆史也可揭過不提。那麽,長孫無忌為了自己的地位,理應明哲保身,不為難自己才對。沒想到,長孫無忌見都沒見楊氏,直接命人將她轟出大門。

    武則天是皇帝麵前最受寵的妃子,受到如此待遇,心中的記恨自不必說。但是,多年的磨煉令她善於忍耐,她知道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由長孫無忌點頭,長孫無忌,代表著去世的李世民,隻要能收服長孫無忌,其餘大臣就算再反對,也沒有多大作用。但是,長孫無忌下定決心,聯合褚遂良,宰相韓璦、來濟等人,不斷上書反對。

    對舅舅,李治即使忌憚,仍然懷有一絲感激,畢竟,當年倘若沒有舅舅,他就不可能成為太子。他仍然希望這件事能取得舅舅的首肯。於是這一天,他和武則天將長孫無忌請上了飯桌,希望用中國最傳統的方法,喝酒談心,達成共識。李治先賜給長孫無忌很多寶物,又許諾為舅舅的子孫加官晉爵,還加上許多恭維話,可是,長孫無忌鐵了心,就是不同意立武則天為後,這大大傷害了一國之君的自尊,從此,李治對舅舅更加抵觸,過去的感激之情就這樣一點點被消磨。

    君臣之間的矛盾逐漸公開、擴大、一觸即發,一次,李治在朝堂上向眾位大臣提出皇後無子,應改立武氏,結果,大臣們群起反對,褚遂良的反應最大,他首先對李治動之以情,說起太宗去世時曾拉著李治與王氏的手,將這一對“佳兒佳婦”托付於他,他不能辜負先帝的信任;然後曉之以理,說武氏身份尷尬,不宜立為皇後,請皇上就算改立,也改立一位大家閨秀;情與理都說不通,他幹脆拿出賭命的態度,將手中的笏板扔到地上,跪在殿前拚命磕頭,額頭磕得血流不止。

    正在群臣左求右勸,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朝堂的簾子後麵傳來武則天怒不可遏的聲音,隻聽她大喝:“怎麽還不殺了這個鄉巴佬!”

    這一喝,讓滿朝文武都領教了武則天的潑辣,也領教了李治有多怕他的老婆,武則天一句話,本來就氣得全身發抖的李治像是接到了指示,立刻叫來侍衛。長孫無忌見狀,連忙大聲說:“褚遂良是先帝的顧命大臣,就算他犯了罪,也不能加刑啊!”這才喚回了李治的理智,保住了褚遂良的性命。一場鬧劇終於怏怏而散,君臣各有不滿。

    事情鬧到這個局麵,君臣正式撕破臉,武則天記恨上了反對她的人,反對她的人知道她為人狠毒,更加不能讓這個危險的女人上位。這時的局勢就像一場進行到白熱化的拔河賽,誰也不能退出。平心而論,李治並不希望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他不明白自己對這些大臣一再忍讓,為何這些大臣就不能讓自己順心一次。

    君臣關係是曆代君主都要直麵的難題。君主想要治國,必須依靠有能力的大臣,但大臣也有各自的脾氣,越是有本事的人個性往往越強,喜歡被禮遇,喜歡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也喜歡按照自己的標準勸諫君主。君主的情商高,懂得調節這種關係,該鬆的時候鬆,該嚴的時候嚴,君臣關係就會較為理想;反之,則會一塌糊塗。

    當大臣的人,有的剛直,有的委婉,但總體來說,像太宗朝的魏征那樣每次都要掃皇帝的興,每次都要和皇帝對著幹的人並不多(像李世民那樣每次都能忍得住脾氣的皇帝更少),他們並不是不知道位子是皇帝給的,得罪皇帝不是一個聰明的做法。褚遂良耿直,敢於與皇帝硬碰硬,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遠見、為君主竭誠盡忠的人,一雙慧眼的李世民命他為顧命大臣,就是看中他的忠心與耿介。

    賢明的君主能在耿介的大臣身上看到正道所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而平庸的君主則無法做出這樣準確細致的分析,昏聵的君主更是對耿介大臣敬而遠之,甚至殺之以後快。所以,如何對待大臣的忠言,很能看出一位君主的個人素質。立後一事,不單褚遂良反對,如此多的大臣集體反對,李治卻隻認為這是大臣們在和他作對,不願、也想不到其中的深層原因,這是李治的悲哀,也是他遠遠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在古代,停妻再娶是一件大事,並不像古詩《孔雀東南飛》裏描述的那樣簡單,昨天還是夫妻,第二天就坐輛馬車回娘家,夫妻關係宣告結束。男人想要休妻,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要知道,古代婦女沒有經濟能力,一旦被丈夫休棄,生計都可能成問題。所以,男人可以納妾滿足自己的愛美之心,喜新之情,卻不能輕易休掉自己的妻子,否則就會背上嚴重的社會輿論壓力,成為遭人唾棄的負心漢。

    即使在現代,男人想要離婚,很少有老人願意支持,而會勸導男人顧念夫妻之情,不要鬼迷心竅。原配夫妻,難得的是一份相濡以沫,一份年少相依的情懷,一份患難與共的真情,所以才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說。王皇後沒有大錯卻要麵對被休棄的下場,於情於理都說不通,這是人們反對的原因。何況皇家的夫妻,關係到朝廷大局,更不能任意妄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