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帝後的輝煌(3/5)

作者:雷薇字數:22992更新時間:2020-07-31 20:43:41

    唐顯慶五年(660),唐軍征服百濟,但是,依舊沒有機會拔除高句麗。但李治的雄心卻空前高漲,竟然提出親征,滿朝文武無不駭然,久經戰陣的李勣立刻表示反對,連一向喜歡順著李治意思的許敬宗,也不再歌功頌德,不斷上書請“陛下三思”。親征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戰場無情,皇帝有個閃失,國家立刻就會動搖。而且,李治並不是李淵、李世民一般從小就會打仗,了解戰場,熟悉軍事,能夠指揮若定。倘若李治到了前線不顧將領們的意見獨斷專行,貽誤戰機,更會喪失寶貴的機會。何況,攻打高麗是硬仗,隋煬帝楊廣國庫充盈,猛將如雲,卻一次次在“征遼”這件事上吃虧,導致國破人亡,李治又有多少本事?無論如何,大臣們不同意李治去冒險。

    武則天也不許丈夫瞎起哄,她溫言婉語,打消了丈夫的念頭,李治不免掃興。這個時候,被滅的百濟再次爆發抵抗運動,鎮守百濟的劉仁願力單難支,於是李治、武則天啟用了大唐新一代將領蘇定方,又由宰相任雅相率軍從北路增援。又命劉仁軌率軍渡海,從南路支援。661年,蘇定方大軍直抵平壤,大敗數萬高麗軍隊。隻待援軍前來便可協力攻城,恰恰這個時候,天不如人願,任雅相突然病死。

    李治隻好下令蘇定方收兵,這次出征又一次功虧一簣,李治和群臣惋惜不已。他們的歎息還沒平息,前線突然傳來奇跡般的捷報,留在百濟的孤軍,竟然在劉仁軌的帶領下取得了輝煌戰績!

    劉仁軌是一位儒將,胸中萬千韜略,為人公正,卻很不幸地得罪過李義府。李義府這個人睚眥必報,長期陷害打擊劉仁軌,而劉仁軌是硬骨頭,從不低頭服軟。出征高句麗之時,李義府尚在朝廷,不忘落井下石誣陷劉仁軌,害他差點丟了性命。不過,李治和武則天都愛惜劉仁軌的才能,不但留得他的性命,還命他以個人身份隨軍。再後來,又提拔他為右威衛大將軍。

    劉仁軌提出,想要滅高句麗,必須先滅百濟,而這時又有日本軍隊想要趁機占點便宜,帶著大軍前來協助百濟。劉仁軌隻有水軍七千,戰船一百七十艘,要對抗日本和百濟四萬餘人的水軍和千艘戰船。劉仁軌勇字當頭,奇謀迭出,在白江口大敗敵軍,百濟終於放棄抵抗,全境投降。滿朝的歎息全都變成了歡呼,李治和武則天想到大唐在這一戰國威大振,喜上眉梢。

    另一場令李治揚眉吐氣的戰爭發生在大唐西境的回紇,回紇一直與唐交好,但在唐龍朔元年(661),回紇的領袖去世,繼任者與大唐為敵,李治派薛仁貴率大軍出征。農夫出身的薛仁貴在後世有“戰神”美譽,他帶領唐軍所向披靡,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美名,從此,回紇再也不敢與大唐為敵。

    勝利的捷報最能刺激人民的自豪感,刺激君主的豪情,李治也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出師高句麗,完成祖祖輩輩的未竟事業。如今封禪剛過,老天爺就送來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令大唐君臣精神一震: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五月,高句麗的統帥蓋蘇文去世,蓋蘇文長子泉男生繼位,卻在外出巡視時,被兩個弟弟泉男建和泉男產奪了位置,四處追擊,泉男生隻好向大唐求援。而高句麗另一位受排擠的大將,也在無可奈何之下獻出十二個城池,向新羅投降。

    一切政事都被推後,大唐君臣們開始緊張地討論,武則天也全神貫注地聆聽著群臣的意見。武則天從小在母親楊氏的教育下通讀文史,李治也是受過大唐高級教育的合格帝王,他們對戰事並不是沒有自己的看法,難得的是,此刻他們都很虛心,絲毫不浮躁,任由對戰事更有經驗的大臣們發表意見。最後,君臣一致認為這是滅亡高句麗的最好機會。

    英國公李勣主動請纓,親自出馬。有這位老將軍出陣,李治和武則天自然放心。李勣老當益壯,豪情不減當年,與薛仁貴等諸軍匯合,一舉攻克平壤,高句麗從此滅亡,隋唐兩朝與高句麗數十年的交戰終於畫上句點。而這個句號,之所以能由李治來畫,是因為前有劉仁軌占據百濟,使唐軍有了基地,不必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先要經過漫長的跋涉,以疲憊之師對抗意誌堅強的高麗人;後有高句麗內亂,力量被嚴重削弱。

    這次勝利之後,很多人的目光除了投向豐厚的賞賜,垂頭喪氣的戰俘,還投向了已經十八歲的太子李弘。當李弘聽說李治宣布所有在征遼戰場上逃跑的軍士應全部斬首,他第一次陳述自己的政見,認為逃亡者不能一概而論,那些因生病、被俘等原因逃亡的人,理應從輕發落,更不應該株連他們的妻兒,以示天威公正。李治見太子年紀輕輕,卻頗有見地,且對他人懷有一份摯誠的善心,不由歡喜,同意了李弘的提議。

    兒子已經到了能夠議論國事、提出個人見解的年齡,“吾家有男初長成”,自然也讓武則天高興。但她又有隱約的憂慮,若太子形成了個人的政見,群臣趁機提出由太子監國,那麽國家大事的決策權,也許要由自己手中轉移到兒子手中。這個推想讓武則天的笑臉上蒙了一層陰翳。太子長大了,李治真心實意地高興,武則天的心態卻很複雜。

    而巨大的勝利是有代價的,征遼需要龐大的軍事費用,就連當時最富裕的河北,全年的稅收加起來也不過隻能解決軍隊的一部分需要。於是,政府隻好發行了一些劣錢,這也引起了市場混亂,百姓抗議,讓朝臣們手忙腳亂。

    想要鞏固戰果也不容易,這需要長期大量的兵力。高句麗雖然被滅,但唐朝也沒能如願以償地控製朝鮮半島,因為大唐的另一個敵人吐蕃正在急速擴張,唐朝已經無力再派更多的軍隊前往朝鮮。

    很多史學家認為,吐蕃的崛起是李治、武則天的一項失誤,這是因為在663年,吐蕃攻打吐穀渾之時,吐穀渾曾向唐朝求助卻被拒絕。吐穀渾被征服,直接導致了吐蕃與大唐之間少了一塊戰略性的緩衝地帶,就是今天的甘肅邊境和塔裏木盆地,接下來,吐蕃開始不斷蠶食大唐領土,對此,唐朝雖然不斷派出軍隊,卻沒能取得任何成就,直到李治去世,吐蕃仍舊是一塊心病,他繼承李世民遺誌,讓唐朝邊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卻沒能繼續保持這個優勢,於他是一個遺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