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43 龍生九子(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88更新時間:2019-10-14 15:29:10

    薊王赫赫威名,天下無不信服。更何況“良禽擇木,良臣擇主”。朝廷如此安排,函穀,伊闕、廣成、大穀、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都尉,心悅誠服。轉投薊王帳下。

    時下謂“關”者,皆城也。故又稱關城、或關邑。如虎牢關,關內有成睾縣。

    八城入手。被丁原縱火焚毀的孟津,薊王亦命良匠重造。先前,孟津、小平津等洛陽津渡,大將軍何進已命良匠,仿照薊國製式,排設機關船吊,督造新港。本已初見規模,然卻為奪權勢而付之一炬。如此不恤國事,不惜民力。死有餘辜。

    薊國營城術,冠絕天下。

    無論關、津,皆不在話下。君不見大震關、大散關,南港、泉州港。洛陽八關,既入薊王之手。當按薊國製式,修葺一新。八關共有兵士萬餘眾。正隨關都尉,分批調入函園。入二崤城軍堡,接受薊國軍訓。去蕪存菁,收歸己用。關下城邑,可安置司隸流民,墾殖周遭荒野。

    隴右並幽冀,皆以薊王馬首是瞻。洛陽虎踞關中大地,“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薊國十萬船戶,隨海市往來,再加水軍遊弋,洛陽當萬無一失。試想,無論何人,困守洛陽一地。又能翻出何等浪花來。

    再火燒洛陽?

    且問,點火之後,退路又在何方。

    劉備竊以為。隻需東都洛陽不毀,大漢當還有轉圜之機。“火上洛陽”,便是所謂“惡結局”或“偽結局”之“觸發事件”。

    保住洛陽,便是保住上層建築,進而保住大漢。

    薊國臨鄉城,王都,靈輝殿。

    月初大朝,百官就位。

    洛陽“七月半之變”及後續,時已人盡皆知。先前,薊王苦心營造三宮鼎足之勢。不料事與願違,大將軍何進假“清君側”為名,擅自興兵。暗中裹挾死士,強攻永樂宮、雲台殿。欲殺二宮太皇,一家獨大。豈料董驃騎亦不甘人後。夥同中常侍曹節、趙忠等,背後一擊。陣斬大將軍何進。堪堪穩住鼎足之勢。卻也結下不解之仇。

    何、董二戚,勢如水火,斷不能相容。何太後母憑子貴,又得西王母相助。雖旁居西園,卻暗中壯大羽翼。先前,歸屬何進的一幹人馬,皆托名車騎將軍何苗,盡為太後所用。何太後今已捉刀在手。比起先前諸事需經大將軍何進代為操辦。堪稱“如臂使指”。單就何太後而言,實力有增無減。

    董太皇,看似得勢。然猛虎孫堅外放,麾下張濟、李傕、郭汜、樊稠等將,究竟忠於何人,不言自明。董驃騎積勢,正如袁紹所言,不過“豐牆峭阯,係之葦苕”,空中樓閣耳。

    “太皇賜婚一事,諸位以為如何。”薊王居高下問。家事亦國事。薊王和親,大利家國。若無裨益,豈能入我主後宮,坐享無極殿。

    門下祭酒司馬徽起身奏道:“老臣以為,不無不可。”

    42737/503255373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