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79 危國之道(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02更新時間:2020-06-14 23:08:52

    

    “大將軍又如何?”薊王必有此問。

    “大將軍董重,累日來偃旗息鼓,閉門不出。卻不知何故。”右相又答。

    “料想,陛下必有權衡。”薊王一語中的。

    先前,董卓為求大義,示好二宮太皇。董重先回,被表為大將軍。與董卓並稱“二董”,權臣與外戚聯手之勢成。奈何好景不長。待董卓穩坐大位,遂將董重驅離中樞。魚梁台上,並無大將軍一席之地。董重焉能不深恨。

    於是,與衛將軍張濟等,暗中結黨。共謀誅賊。卻忌於董卓勢大,不敢輕舉妄動。遂被王允並呂布搶先。陛下論功行賞,董重並無寸功,有何顏麵示人。此時入朝,豈非自討沒趣。閉門謝客,蟄伏不出,亦是人之常情。

    然,今時又不同往日。董卓既滅,陛下如何肯再造權臣。王允並呂布,一文一武,共掌朝政。已有分權製衡之意。今百官請命,王允加上公之位。陛下自當警惕。恐為董卓第二。

    料想。雖形勢所迫,不得不為。然陛下,必有製衡之舉。竊以為。若要製衡王允,大將軍董重,乃不二之選。既貴為外戚,又中人之姿。論才智,不足以權傾天下。論親疏,亦不會逼迫董侯太甚。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薊王言道。

    語出《左傳·襄公十年》。意思是說,眾人的憤怒難以觸犯,個人的意願難以成功,若二者並行,則難以安定國家,是危險的治國之道。

    “主公明見。”群臣拜服。

    右相又奏曰:“又聞朝中,撥亂反正之聲,不絕於耳。”

    “可是撥董卓擅行廢立之亂。”薊王問道。

    “正是。”右相答曰:“弘農王乃主公所立,當今天子乃董卓所立。故京中有人言,宜尊弘農王複為天子。”

    “王允遣使張種,撫慰山東。首來薊國,許另有深意。”右相言道。

    言下之意。張種出使薊國,乃為求撥亂反正,而問計薊王。畢竟,薊王四朝元老,大漢一藩。天下表率。更有甚者,史侯本就是薊王扶立。故撥亂反正,首當其衝,當問薊王。

    “自先帝崩後,二宮流血,兵禍綿延。”薊王言道:“先有何進,後有董卓。朝政凋敝,朝臣凋零。譬如猛士渾身披創,當先療傷止血。再圖複起。”

    薊王之意,顯而易見。既已成定局,穩妥起見,不宜妄動。傷及元氣,神仙難救。時至今日,洛陽朝堂,已難大動幹戈。

    且於薊王而言,何人為帝,並無不同。

    “關東形勢如何?”合肥侯亦不可不防。

    “合肥侯自據壽春,營城築港,廣造大舡。政令所出,皆與我(國)同。更加關東士族,槃根錯節,心向壽春者眾。聞淮泗諸國各出精兵,重組聯軍。拱衛關津,與洛陽相抗。尤其漢室四牧,飽受非議。”左相崔鈞,起身奏對。

    漢室四牧,便是指劉岱、劉繇、劉表、劉焉。

    先帝曾言,天下十分,漢室三分,豪強七分。為奪十分天下,先帝不惜弄險,借黃巾之亂,血洗關東。先前,關東士族,慘遭屠戮,為救家園,無暇他顧。今已漸醒悟。更加洛陽朝政日非,民心思亂。關東豪強,如何再坐以待斃,引頸受戮。於是趁洛陽宮變不斷,黨同伐異,互相傾軋,無力東顧之機。謀取一線生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