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39 根深本固(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412更新時間:2021-01-25 18:32:29

    於是乎,各門各派,對『儒經』領會,集“校”、“疏”、“注”、“解”,合並成“一家之言”稱《學》,各塑三觀之人生觀。

    時下,《書》、《經》、《學》,構成儒家三觀。

    荀子,承素王孔子“內聖外王之道”。去偽存精,集諸子百家之精要。立“明於天人之分”之自然觀,“化性起偽”之道德觀,“禮儀之治”之曆史觀。乃大儒學之奠基人。

    儒宗將《荀子》,用於塑造薊人世界觀。與《孟子》並列。

    足見持重。

    尤其。荀子所創,『製天命』、『性本惡』、『法後王』。無時無刻,不影響薊人,處世為人。

    司馬光言:“自三代(夏、商、周)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後世亦有人言:“嚐謂三代(國傳三帝)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卿治之。”

    換言之,薊王所行大儒學。於漢家儒學治天下,一脈相承。即便與別家迥異,亦不過是門派之爭。同出“獨尊儒術”。

    正因薊王行事,從未離經叛道。故才有今日之盛。

    君可不尊荀卿,然不可不遵孔孟。

    最大程度,助薊國站穩道義高地。

    之所以,薊國諸多新政,看似驚世駭俗。然天下大儒,皆處變不驚:非是薊王一意孤行,隻因《荀子》先前不為人所用也。

    謂“根深本固”。薊王尊《荀子》,為立國之本。王道治國,無可指摘。

    積重難返,又不死社稷,唯變法圖強。

    然自先秦以來,曆代變法者,少有善終。變法革新,必遭既得利者,誓死抵抗。即便有王權護佑,保得一時。待先王駕崩,變法者驟失依靠,常禍及滿門,難保一世。

    少時,恩師諄諄善誘,豪門、寒門,皆是百姓。便是要薊王行事,麵麵俱到,兼顧各方。亦是要薊王,善保千金之軀。毋輕易與人結仇。

    變法圖強:革舊弊,除頑疾、清阻力。為除種種弊端,所耗費人力、物力,付出社會撕裂、新舊對立等,代價總和,後世喚做“切換成本”。

    試想,薊王以《荀子》為立國之本。獨尊儒術,王道治國。庖丁解牛,順勢而為。真可謂,無級變速。一腳油門,風馳電掣,縱享絲滑。

    又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試想,若薊王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將後世治國之策,悉數照搬照抄。不管國情民生,時代風貌。一味強推,其阻力可想而知。

    故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言蔽之。《荀子》,便是薊王治國,上善之選。

    與時代契合,又極具前瞻。

    甚至,薊王竊以為。《荀子》乃首開,唯物論之先河。

    誠然。無論何種理論,必有其時代局限。如何實施,當因地製宜,不可拘泥。

    吏治與法製,不可缺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