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七五章 鐵路(2/2)

作者:陽電字數:6524更新時間:2019-04-13 22:06:29

    但仔細考慮一下,卻會發現,隱藏在“規模越大效益越高,產品越專成本越低”之下的實質,是這種策略能節約人力資源,而非其他的任何因素。

    集約化的生產,一家年產上千萬噸鋼材的巨型鋼鐵企業,製造成本和產品質量會比十家百萬噸的鋼鐵企業更優,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

    但原因究竟是什麽呢,是因為前者的高爐、熱處理和冷軋流水線,都比後者更先進嗎;

    一般而言,情況確乎如此,但考察大規模製造體係與中等規模製造體係的單位成本,前者卻未必會比後者更低,甚或有時候,情況還恰恰相反。

    再比如汽車製造業,更大規模的企業,單一車型的產量遠超企業的同類產品,均攤到每輛汽車上的可變成本也更低,同樣的,這一優勢的取得,本質上也並不是更大的生產規模,而是因此而節約出來的設計、研發等其他成本。

    在資產主義社會中,大規模企業之所以能壓製中企業,根本原因是掌控前者的資本規模更大,在經濟博弈中占據優勢地位。

    除此之外,才是單位成本上的優勢,這主要靠節約人力成本來實現。

    想一想也不難理解,製造汽車,從內到外的總體設計方案,不論生產處多少一模一樣的拷貝,車型研發的成本也隻需支付一次。

    鋼鐵企業亦然,不論從選礦到冷軋的生產線製造出多少鋼材,這套生產線的研發、設計與建造成本,也隻需要支付一次,哪怕後期還有大量的維護支持工作,大企業雇傭一支專業團隊,也比十家企業雇傭十支團隊更廉價。

    經濟的秘訣是集中,這句話,本質上指的是勞動力。

    這一大趨勢,在人工智能橫掃業界的今,正在被無情顛覆。

    今的聯邦生產體係,其中的企業,不論大,都已覺察到生產過程的變遷,意識到原本需要雇傭專業人士才能進行的工作,正在被AI所替代,與分身乏術、斷然無法在兩家企業都做全職的人相比,AI的優勢簡直就無法抗拒。

    人工智能體係,是隻要采購算力和拷貝,就能任意召喚、驅使的“神燈之仆”。

    在AI加持下,聯邦的產業領域正呈現這樣一種特性,生產的成本、效益,與生產規模之間的聯係越來越弱,傳統的“大而專”企業,在長距離運輸成本和可靠性劣化的大趨勢下,越來越舉步維艱,即便製造再多產品,也很難將其順利運送到客戶手中,並從上遊廠商采購到足夠的原材料。

    與之相比,曾經落後的“而全”、“大而全”企業,則越來越流行起來。

    在FSI催生出的“自產機”支持下,今的聯邦企業,很容易獲得一套能製造規格齊全產品的係統。

    進而,對自己經營的產品,就有著越來越強烈的、不再受製於供應商的“全產品線”傾向,傾向於自己搞定所需的一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