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一二章 超越(2/2)

作者:陽電字數:6688更新時間:2019-08-13 23:07:08

    浩如煙海的數學領域中,會埋伏著多少無人問津的猜想、結論、命題。

    所有這些命題,其中,必定有一些難度極高,甚至遠遠超越人類現有知識的存在,但因為無人關注,甚至無人發現,對其實際難度,人類根本就一無所知。

    不僅如此,從另外一個角度,哪怕對於那些流行於世、知名度極高的數學猜想,要在這些猜想被數學家證明/證偽之前,判斷其難度,事實上也相當於一種“未卜先知”,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很多數學猜想,譬如“哥德巴赫猜想”就屬於這一類,迄今為止,數學家們掌握的手段,都隻能迫近、而無法將其解決。

    這意味著,要麽“哥德巴赫猜想”無法被證明/證偽,要麽就需要一些嶄新的數學研究成果、理論,不論哪一種,今的數學家們都無從判斷,更談不上給出一個具體的時間/工作量預測,最後,隻能認定其難度的下限,而無法判斷其上限。

    除此之外,另有一些猜想,譬如已經被安德魯*懷爾斯證明的“費馬大定理”,在最終被證明前的若幹年,就有一定的跡象顯示其“很有可能被解決”。

    即便如此,作為投入進攻的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本人在一開始也必定沒有十成把握。

    事實上,但凡在開始工作之前,有足以判斷該猜想之難度的所謂“十成把握”,當事者立即就可以宣稱自己已解決了該猜想,接下來,隻要潛心完善證明過程即可,這是數學界時常出現、公認有效的做法。

    總結起來,對一個尚未解決的數學猜想,不論是否有思路,都無法準確判斷其難度,這才是實際情況。

    既然是用來驗證“混沌”係統的能力,難度未知的猜想,就不是一種合適的題材。

    盡管如此,阿達民提出的設想,蘭伯特還是不想直接拒絕,想一想反正也沒關係,就應承下來,比較隨意的選擇“黎曼猜想”送入二號機。

    論起來,具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黎曼猜想”,顯然也不是好啃的硬骨頭。

    西曆1497年4月10日,“強人工智能二號機”接到外部指令,嚐試解析一個已有命題,當然,以黎曼命名的該猜想,在係統的基本數據庫裏是已經存在的,指令要求是“嚐試證明/證偽”,然後就是等待結果。

    時間,一過去,不論阿達民、還是研究者,都沒有耐心等待太久。

    但任憑怎樣運轉,係統監測顯示約60%的算力都被這一指令占用,直到1497年5月10日,持續運轉七百多時的“混沌”仍未給出任何結論。

    不僅如此,對“混沌”係統的當前狀態,是否在這一過程中有所收獲、還是茫然不知所以,由於“強AI”的總體架構與傳統計算機體係迥異,現在也沒辦法知道,唯一能確定的,是一個月的時間並不足以解決“黎曼猜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