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467 說服吳襄】(2/5)

作者:軒樟字數:27318更新時間:2019-06-30 16:16:10

    宰相權大了,皇帝就要扶持宦官或許外戚來製約。如果皇帝不想累死,就要把權利搬運給他人。

    平衡最重要,不能讓一方獨大,需求製約某一方的時分,往往用品德壞但殺傷力強的人去製衡,比方宦官抵擋文臣最拿手。

    皇帝不是不知道宦官的害處,但他需求宦官讓滔滔不絕的大臣閉嘴。

    這套帝王平衡術一旦玩脫了,輕則被架空,重則喪命。

    關於帝王術的運用,韋寶在現代的時候愛看《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對嘉靖皇帝帝王術的描繪非常出彩。

    人家嘉靖皇帝深居簡出,成天忙著煉丹,帝國也好好的,在韋寶看來,至少比明朝大多數皇帝的帝國時代強。

    堪稱對時間安排最科學,性價比最高的皇帝,當然,嘉靖皇帝決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就是了。皇帝若有職稱的話,韋寶會給他安個超級職稱!超級工程師。可再厲害的天賦,也架不住幾乎不作為。

    見吳三輔薊遼商會會長的位置算是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吳襄也不反對了,那將來的話,這個商會的規模壯大,是能想見的事情了,韋寶也很高興。

    韋寶接下來又向吳襄和楊麒係統闡述了他想開發一片石,建立以撫寧衛、一片石城和不老亭為主體的三角形式的一個遼西新中心商圈的理念。

    其實主要是向吳襄介紹,這種事情,楊麒這種流水官員是無所謂的。

    “想法很好,但有些書生意氣。”吳襄聽完韋寶的闡述之後,立馬否決了,“若遼西真的像韋公子所說的,弄得像江南一般。一方麵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限製了,不太可能。人口也沒有那麽多。另外遼西遼東真的有錢了,朝廷還會每年拿那麽多銀子補貼我們邊軍嗎?朝廷不會害怕邊軍失去製衡嗎?還有建奴時常來犯,哪裏會給我們踏踏實實做生意的空間?”

    “這是老問題了,你們連跑到遼東去屯田都不怕,還擔心遼西會被建奴打過來?建奴要真有本事拿下山海關,那豈不整個遼東都被建奴拿下了?”韋寶笑道。他現在已經能以一個很平等的方式與吳襄交談了:“至於氣候和地理環境,我不覺得北方有多差,事在人為,至少比現在做的好一些,有何不可?朝廷也不會因為遼西遼東的經濟發展了一點,便不再提供軍餉糧餉了吧?”

    “人言可畏,你還太嫩,沒看見各個世家大戶都很低調嗎?有點銀子也是藏著掖著,誰像你成天這麽高調?”吳襄調笑的看著韋寶。

    吳雪霞和吳三輔見父親與韋寶能這樣對話,都很欣慰,看得出,吳襄已經將韋寶當成半個自己人了。

    吳襄之所以對韋寶的態度轉變這麽快,主要看出韋寶提出的薊遼商會,以及將吳三輔扶持上薊遼商會會長的事情,他韋寶個人是沒有多大好處的,好處都在吳家身上。

    在吳襄看來,吳三輔當薊遼商會的會長,與他自己當這個會長,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更好,自己的兒子掛牌子,他居幕後指揮,比過去他事事親自牽頭,肯定是要強得多的。隻是以前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有本事凝聚那麽多人脈罷了。

    卻沒有想到這件事,被韋寶幫助他做成了。

    “每家出一萬兩銀子,先到先得。一萬兩銀子對於大戶來說,對每家都不算什麽事情,這就看他們自己囉,我覺得順其自然便可。”韋寶對吳襄笑道。

    吳襄聽韋寶這麽說,覺得也是這麽個道理,一萬兩銀子的事情,的確對哪家大戶來說都不算傷經斷骨的大事,大家輸給韋寶多少銀子啊?每家至少五萬兩,相比較下來,這個一萬兩銀子還叫銀子嗎?

    所以,在韋寶的說服下,吳襄對於韋寶提出的這個撫寧衛-一片石城-韋家莊外不老亭三角形的遼西新中心商圈的概念,也沒有什麽意見了,由著年輕人自己弄吧。反正最大的受益者是他吳家和一大幫遼西世家大戶,韋家莊能從中得到的利益有限,僅僅隻是方便韋家莊與外界進行貿易而已。

    大明這個時期的貿易還是比較寬鬆的環境,整體局勢也比較平穩。

    韋寶不得不說,魏公公的‘執政’還算是比較高效的,至少,現在的大明,整體形勢不錯。

    隨著城市交通發達、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達,在全國已形成龐大的商業網絡。當時的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鎮,南北大運河沿岸,出現了清江浦、濟寧州、臨清州、天津衛、河西務等一大批新興商業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間及周圍,陸續出現了一批新興的中小城市。

    民間貿易活動定期進行。州縣一級的集事,每月有五六個;鄉鎮每月有二三個;府城則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藥王廟會;淮河以北秦晉以東,各方商賈運送物品,入城為市。在當時對外貿易上,分“朝貢貿易”和私商貿易兩種。東南沿海的“海商大賈”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躍;“漳閩之人,與番舶夷商貿販方物,往來絡繹於海上”。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甚至還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

    隆慶三年(1569年),大學士高拱上疏《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業的窘困,並奏請隆慶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後張居正提出農商榮枯相因,進一步肯定商業的作用。

    明代中後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認為經商有成,在價值上也等同於讀書有得,“亦賈亦儒”“棄儒就賈”的現象也開始出現。

    此外,商業用的書也開始出現。商人為實用目的而編寫此類書籍,內容介紹貿易路徑沿途的交通、習俗及商品行情等。此類書籍現存最早者為《一統路程圖記》。

    由於商業的發達,各地紛紛開始大量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商品,運銷他處,使得區域分工日益明顯。

    隨著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係轉向為以銀本位為主。

    16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中晚明經濟的發展,當時明國占有世界白銀需求量十二成左右。

    明代經濟的另一個特色是城鎮經濟的繁榮,運河沿線由於往來商船不斷,周邊城市如濟寧、淮安、揚州等都非常發達。東南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繁榮,成為全國的經濟集散地。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形成按籍貫區分的商人集團,稱為“商幫”,如徽州商幫、晉陝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洞庭商幫、江西商幫等。這些商幫以“會館”為聯係場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