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40 韋寶真沒有這麽厲害】(2/5)

作者:軒樟字數:20312更新時間:2019-10-04 23:58:47

    韋寶趕緊道:“這,微臣豈敢與陛下以朋友相稱?”

    “不妨事,也沒有外人。”朱由校溫和的笑道。

    韋寶暗忖,與皇帝當朋友,這是真的在賭博,皇帝都是心血來潮,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啊。他們高興的時候,怎麽都好說,哪天一句話不對付了,自己不是找死?

    “韋愛卿,你應該不少朋友吧?你的朋友都怎麽叫你?”朱由校想從稱呼上拉近兩個人的距離。

    “微臣出身寒微,朋友是挺多的。”韋寶實話實說道:“回陛下,微臣的朋友都叫微臣小寶。”

    “嗯,那沒人的時候,朕也叫你小寶吧。”朱由校高興道。

    韋寶敢說什麽,點頭稱是。

    “小寶,你告訴朕,大明朝現在是不是出大事了?賦稅年年銳減,內部到處是流民鬧事,外部又有建奴連番挑釁,邊疆不安,每年光是遼東軍費就要四五百萬兩紋銀。大明朝連年入不敷出。”朱由校問道:“小寶,你是探花郎,為人聰明機靈,想法子快,你有什麽法子嗎?”

    韋寶暗忖,明朝的爛究竟爛在那裏?這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韋寶從來不認為明朝是最爛的朝代。

    一個王朝的滅亡,是錯綜複雜的多種綜合矛盾造成的,絕非一人一事所能導致的。也絕非簡單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釋。

    “是有一些原因,陛下,微臣隨便說說,陛下隨便聽一聽,切不必以微臣的話為準。一、財政危機與軍屯體係的破壞。二、兩線鏖戰的困境。三、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四、宦官專權與黨爭。這些都是現在大明麵臨的問題,而且是積重難返,積累了很多矛盾到陛下這兒。但陛下也不必過於擔憂,微臣相信,隻要肯勵精圖治,以後會好起來的。”韋寶道。

    朱由校聽韋寶這麽說,又是擔憂又是高興,因為,還真沒有人會像韋寶這樣對自己說話呢。

    韋寶並不怕朱由校聽了自己的話以後會起什麽不好的效果,他不信像朱由校這樣的人,心血來潮聽了一點治國方略,然後就勵精圖治變成明君了,不可能嘛,不可能那麽快的。

    “小寶,說的好,你詳細說給朕聽。”朱由校拉韋寶一起坐下,一副禮賢下士模樣。

    韋寶也不做作,就真的隨皇帝坐在了禦榻上。

    韋寶將他自己對於大明現在的一些問題,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說給皇帝聽。

    財政危機與軍屯體係的破壞,首先是明朝的財政問題或者說明朝的財政危機。

    明朝的財政崩潰的確是其滅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稅長期實行低稅率,這一點與漢代相同,與當時周邊各國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實在不高,同期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但與漢代相同的是,稅率低隻帶來了國家收入的減少,而並未惠及民眾,因為少征的稅收歸於地主豪族,實質是負擔轉手。

    地主的剝削使得低稅率意義不大。

    但卻造成了國用不足,後來崇禎年間屢為財政問題所困。

    明末民變初起之時,招撫政策的失敗,就在於招撫銀不足,無財安置起義難民,難民為了生存,隻得降而複叛。

    崇禎年間天災大旱,救災不力釀成農民大起義也與國庫不足有關。

    至於後期加征“遼餉”、“剿餉”、“練餉”等“三餉”導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滅亡,無不與財政危機有關,最後“闖王”迫近京師,因軍餉不足而延誤調兵入京,更可見危害之深。

    後世有人說崇禎內府有千萬兩巨銀,實屬無稽之談。

    從常理來講,崇禎在李自成兵迫京師的緊要關頭,社稷將亡之日,若有餘財,何須要百官“納捐”,最終延誤調兵。

    李自成入京時,國庫與皇家內庫已俱空。

    明代的財政危機這般嚴重,很大程度上是一項重要財政來源的流失,即軍屯體係的破壞。

    明初的軍屯體係曾有力的保證了軍費支出。

    明代永樂元年,全國軍屯田子粒兩千三百多萬餘石,而當年全國稅糧不過三千一百餘萬石,軍屯田收入占全國稅糧的百分之七十多。

    軍屯體係自明中葉以來逐漸被破壞,早在弘治年間,兵部尚書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廢,冊籍無存。上下因循,無官查考。以致衛所官旗、勢豪軍民侵占盜賣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無實。”

    原本由軍屯負責的軍費開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後俱從國庫支出,這意味著從此之後,不僅減少了一項巨大的財政收入,軍費開支成了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

    而且以此之後,由於軍餉需要國家調撥而不能就地取餉,軍屯體係下軍餉主要來源於軍屯田收獲。

    軍餉及時發放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從此之後,明王朝常有“打不起仗”的憂慮。

    “萬曆三大征”,僅援朝之役就耗資700萬兩,寧夏之役耗資200萬兩,擂州之役耗資至少200萬兩。

    後來的遼東戰事、國內民變,無不在大量消耗軍費開支。

    天啟、崇禎年間因軍餉不能及時發放,兵變時發,兵士索餉嘩變,遍及各地軍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