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七章 漸漸明晰的局勢(三)(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62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36

    “……1665年的北京,曾經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那就是掌握朝政大權的鼇拜力排眾議,同時在開封、錦州、漢中三地訓練四支新軍,以適應越來越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統領這四支新軍的將領中,倒有兩人是漢將,分別是開封新軍統製張勇、漢中新軍統製趙良棟,如果再算上隸屬於漢軍旗的錦州新軍統製孫思克的話,那麽這四支清帝國重金打造的新軍部隊,倒有三支是由漢族將領指揮,除了圖海一手組建、訓練的錦州新軍二期。”

    東方的際已經泛起了一片魚肚白,看了一夜稿子同時也修改了一夜稿子的郭普夏,揉了揉有些酸澀的雙眼,放下了手裏有關清國的稿子。這些文稿,是他手下一位資深情報官員創作的,風格與上一篇有些不同。而且因為獲得清國信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很多部分流於猜測,一些觀點也有待證實,所以文章內容在一些人看來也許沒那麽令人信服。

    文章是從東岸人資料最多的軍事體製的改革引出的,著重指出了清軍現在並行的三套軍製,即八旗軍、綠營軍和新軍。

    “……八旗軍由每單位00人的佐領組成,均由清國皇帝支付軍餉及賜予田產。佐領以上的八旗軍軍官每隔五年左右就會在各部之間調動任職,以防止宗室清貴或統兵大將擁兵自重。這是一種成熟的軍製,也能令君主能夠安寢,不至於稀裏糊塗地死於宮廷陰謀之中。整個帝國目前大概擁有此類軍隊0-5萬人左右,但我們對這個數字表示高度存疑,因為有情報顯示,清帝國滿蒙漢八旗成年男丁加起來也不過才5萬人出頭的樣子,這意味著他們將絕大多數成年男子都算入了軍隊數量之中,或者正如他們所言,年齡在15歲以上、60歲一下的男人,都要服役,至少表麵上是如此。”

    “……綠營軍的規模龐大,幾乎達到了五十萬人之眾,也許有六十萬人,我們沒法確切地統計。在1645年的時候,綠營軍規模最大時可能達到了八十萬或一百萬人之多,這是因為前線將領們收編了太多的降兵。在此之後,隨著局勢的變化,清廷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這是一項極有魄力的行動,保障了帝國財政的健康——現有的綠營軍每年需要約400萬兩銀子及數量不詳的糧食、布匹、鹽來維持——同時也勉強護衛了帝國的安全。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綠營兵是世襲製的,待遇非常一般,且近些年來還經常遭受上級的克扣,士氣下落很快。若早些年他們還能與我們的仆從軍進行比較的話,現在已經不配與進行全新整編後的新軍部隊來比較了,從各方麵都不如。”

    “……新軍目前有十萬人左右,這是清帝國目前情況下所能維持的極限了,除非他們願意裁撤綠營兵的編製,但這似乎並不能節省多少財力。在這十萬人的新軍中,錦州新軍分兩部,一部由圖海率領,約四萬人,其中頗多滿、蒙、漢八旗子弟,另一部由孫思克率領,約二萬人上下;河南新軍由老將張勇統率,規模在二萬人以上,漢中新軍由趙良棟率領,規模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再算上北京神機營中洗練火器戰術的五千名士兵,清帝國新軍總規模達到了十萬人上下,即便放在歐洲也是不的規模了。”

    “……當然了,考慮到火槍、火炮裝備的比例,以及諸如士兵待遇方麵的差異,清帝國維持這十萬人新軍所付出的代價,未必就比奧地利人維持-4萬名常備軍的花費要高多少。不過他們現在很多火器自產的質量越來越好,在可預見的將來維持軍隊的成本會緩慢下降,除非他們決心進一步提高火炮等技術兵器的配備比例。”

    “……如果待遇和裝備僅僅是軍隊戰鬥力的一個方麵的話,那麽清、順、明軍中間存在的一個共同的痼疾則嚴重限製了他們軍隊的戰鬥力。根據訓練清國、明國新軍的德意誌雇傭軍官敘述,無論是清國還是明國軍隊,他們都很難使得中、上級軍官參加訓練,因為他們認為與普通士兵在操場上一起參加訓練是有失體麵的。而且更糟糕的是,這些中層和高層軍官在軍隊中擁有不參加直接戰鬥的特權,因此很難這些人對於新式的戰法有多了解。當然或許他們私下裏也會通過自己的渠道了解、學習新式戰法,但這就不為人所知了。總而言之,清國新軍的戰鬥力不宜過分高估,水平可能也就和我們這些年整編出的五個整師的新軍相當,也許本土作戰時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出外遠征,效果可能不會太理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