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七十一章 南北新政(二)(2/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932更新時間:2019-02-06 01:15:18

    可以,新紡織技術的突破極大加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影響力。國內用工需求增加,對外出口興盛,海量的白銀被吸收進了英格蘭國內,甚至還趁著東岸與某些國家關係不睦的良機,吞食了一些原本東岸紡織品的市場,確實非常厲害了。

    東岸人紡織技術這些年當然也沒停下腳步,而且國家依然沒有放棄這個產業,繼續從國家層麵撥款,資助幾大國營紡織企業搞技術和工藝的改進。而且執委會還一致同意成立了紡織部,這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單一商品的部級主管機構(另一個是煤炭部),可見其重視程度。

    另外,在這次從西班牙人手裏獲得拉普拉塔之後,執委會還授意政務院在查科平原上規劃大麵積的棉花種植區,提高本地的棉花產量,就近興建紡織業主導的城市,改變原來棉紡織工業兩頭在外的產業困局,減少物流運輸方麵的成本。

    在毛紡織方麵,他們的努力要更早,羊毛運輸專線鐵路就是這種努力的具現化成果。雖然因為資金不足以及政治派係傾軋等因素的影響,羊毛運輸專線鐵路命運多舛。但在有心人不懈的推動下,兩條起點不一樣但終點一樣的運輸南錐地區羊毛資源的鐵路依然堅定地修建了起來,並可以預見在未來一定會為東岸的經濟發揮重要的作用。

    紡織工業,確實是國之命脈,必須不斷精益求精,發展壯大!如今,看來清國也是明白了這個道理。馮瑜買蒸汽機和紡織技術,難道索額圖就不知道嗎?康熙就不知道嗎?如今滿清財政都那麽吃緊了,依然願意在這方麵花費資金,可見其重視程度!

    無獨有偶。就在馮瑜與豪克斯·克利福德商討引進蒸汽機及紡織技術的時候,在南邊大順國的貿易重鎮巴陵縣,大買辦張紹宗正站在裕大昌紗廠麵前評頭論足,狀極歡快。而在他旁邊,是裕大昌布行東家,開風氣之先創辦商學院的商人黃伯超。

    張、黃二人,合作也已經很多年了,彼此都十分信任。作為定海紡織廠的大買辦,張紹宗常年在黃伯超這裏采購棉花、土布。棉紗是寧波的紡織廠需要的中間品,耐磨耐穿的土布在勞動人民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尤其是那樣體力勞動者,根本不願意買寧波當地機器產的布,而是買價廉物美的大順或清國土布。張紹宗作為買辦,沒做成一筆生意都能領到5%的傭金,資金增幅非常迅速,以至於他都可以一擲千金,與黃伯超合辦裕大昌紗廠,開始機器紡紗了。

    但與清國不同的是,裕大昌紗廠的機器較為傳統,頂多是參照了一點寧波定海紡織廠的設計做了些改進罷了,就這還是張紹宗這個定海紡織廠掛名采購經理提供的。但出於技術方麵的原因,更多的改進都無法實施,因為定海紡織廠現在已經采用全蒸汽動力了,機械傳動部分的機器也是從本土進口的,就順國的工業水平,怕是還無法仿製。或者即便可以仿製,其精度和耐用性也不行,還不如放棄。

    所以,裕大昌紗廠的技術水平並不高,未來可能還沒有馮瑜正在籌建的海州紡織局的技術水平高。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你順國沒有出海口呢?英國、荷蘭、法國的商人確實想來和你做生意,但東岸人霸占了崇明沙,在上麵架起了大炮,炮艇巡邏著,人家想來也不敢啊!穿了,這事的根子還是在東岸人身上,他們將長江視為禁臠,不準其他人進來貿易,獨享超額壟斷利潤。

    順國現在要想引進技術,來源除了東岸一家之外,還真沒什麽別的渠道了。所以,當初人家拚了命地想在廣西、廣東那一片撈個出海口,也是有原因的。沒有出海口,那就永遠受製於人,永遠是被東岸勢力包圍著的可憐蟲。外國的先進武器、先進戰法、先進技術、先進思想無法引進,發展前途自然大大受限。在這一點上,他們甚至還不如死敵滿清政權,想想還真是挺讓人懊惱的。

    張紹宗最近也在想辦法。他在裕大昌裏投資了不少錢,大概占了三成股份的樣子,因此這事由不得他不上心。他想到的突破口是,利用自己在寧波和定海紡織廠相對不錯的影響力,服他們出口一些較為先進的紡紗設備給裕大昌。哪怕是庫頁島生產的木、鐵混合的落後設備也沒關係,他們都需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