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十四章 戰前的經濟繁榮(三)(2/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6402更新時間:2019-10-14 17:15:12

    混居地帶的四個大型定居點分別是金滿鄉(位於後世聖克魯斯·卡布拉裏亞鎮附近,此地有一條略有些淤塞的港)、輪台鄉(位於後世阿爾梅納拉城附近)、弓月鄉(位於後世聖瑪利亞·德·薩爾托鎮附近)和伊西鄉(位於後世貝爾蒙蒂鎮附近,這裏同樣有一個隻能通航船的半淤塞港口)。這四個定居點總共居住著超過一萬人,經濟上以農產品的深加工和手工業為主,商品一開始是賣給南邊的交河、柳城二縣,後來隨著在交河港停靠的外國客商發現了這些廉價“金礦”,這些零碎的商品又慢慢開始走向世界其他地方,給地方經濟帶來了不少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個定居點目前都已出現在了東岸人的地圖上,名字也是國家開拓總局的人取的,當地人對其則有另外一套稱呼。不過,看樣子交河地區行署已經打算將其吞並了,未來將納入東岸政府的正式管製之中,金滿、輪台、弓月、伊西等也將成為正式地名,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毫無疑問。

    1698年初的時候,塞爾吉尼奧曾經奉命考察過恩納波利斯市。那座城市以加工衣物而聞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東岸那裏進口的機械式縫紉機。他們不生產布匹,直接在市麵上采購船運而來的東岸棉布,然後將其加工成各種衣物、被服等紡織品,出售到交河地區數縣。因為成本低廉、交貨迅速,且質量也還算可以,因此搞得交河本地的縫紉企業很是頭大。拚成本拚不過人家,質量也高得有限,怎麽整?現在已經有人提出限製縫紉機和棉布出口到這些“化外之地”了,所幸沒成為現實,然後又有人提出建一堵牆,但也沒能成為現實。

    塞爾吉尼奧在恩納波利斯市停留期間和當地人談了談,發現當地沒有成規模的大企業,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著。他們白務農,晚上或農閑時拚命加工衣物,根本不把自己的空閑時間計入勞動成本之內,因此產品極具競爭力。

    與之類似的還有其他幾座城鎮的以加工銅管、鉛管、馬蹄鐵甚至是製作幹糧的手工業者。這類人的收入其實相當不錯,至少比純粹種地的農民要強很多。他們是大機器工業的重要補充,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東岸工商部的不完全統計,東岸全國的五金業(金、銀、銅、鐵、錫的加工)手工匠人的總數已經突破十二萬人,平均年收入超過一百四十圓,比工人、農民和軍人都要高。是不是很神奇?大工業時代的手工業者竟然還能生活得如魚得水,成了中產階級裏的中上層,是商品的重要消費者。

    五金業者之外,還有鞍匠、鞋匠、鍾表匠、篾匠、木匠、泥瓦匠、成衣匠、麵包師等等,這個名單可以無限加長。從1690年以來,這些匠人的數目一直在經曆著非常快速的上升,平均每年的增速都在6%-7%的樣子,高於人口增速,這似乎從另一個角度顯示著東岸經濟的持續繁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