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26章 前朝百工有啥用?(1/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0692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1

    “亂入第六名武將,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工術9 ”

    宋應星幼時與兄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應星在家鄉散文私塾中開始認族叔宋國祚做老師,在這之後在新建舉人鄧良知門下做學生。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韻語”,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遊,相互催詩,相互激勵,縱談下事。

    宋應星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他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麵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並且使它們係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宋應星所著書籍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是圖文並茂,注重實際,重視實踐。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係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對農業方麵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麵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

    《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在農業方麵,《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5。又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鬥,失水即枯。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

    《工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學,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曆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工開物》中的“物種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工開物》詳細記述了家蠶新品種的培育:將黃繭蠶同白繭蠶雜交,培育出褐繭蠶,將“早雄”和“晚雌”雜交,培育出“嘉種”,比法國的同類記錄早多年。

    在《五金》篇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曆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總結提出的煉鐵與炒鐵爐的串連使用,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具有現代冶金技術的重要特色。這種方式在17世紀的歐洲還沒有。

    《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中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