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節 縫隙中穿插自如的哈默

作者:張庭政字數:2862更新時間:2019-07-28 04:53:27
哈默的這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根本不算什麽,在這筆交易中,哈默發現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單獨開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阿曼德·哈默於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是俄國猶太人,曾以造船為生,後因經濟拮據,約於1875年移居美國。他的父親是個醫生,兼做醫藥買賣。就在哈默16歲那年,他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標價185美元,這個數字對哈默來說是驚人的,完全超出了他的購買力。他硬著頭皮向在藥店售貨的哥哥哈裏借款,買下了這輛車,並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實踐證明,他成功了。兩周以後,哈默不僅按時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哈默的這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根本不算什麽,但當時對他來說確屬“巨額交易”,在這筆交易中,哈默發現自己的競爭能力和單獨開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經過漫長旅途之後,風塵仆仆地抵達莫斯科。哈默在蘇聯的考察中發現,這個新建立不久的蘇維埃國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們卻餓著肚子。為什麽不出口各種礦產品去換回糧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寧提出建議,很快得到了列寧肯定的答複。於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亞地區開采石棉礦的許可證,從而成為在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而他則成為美蘇之間易貨貿易的鼻祖。 哈默在前蘇聯的生意越做越大,社交活動也越來越多。 一天,他到一家文具店去買一支鉛筆,售貨員拿給他一支德國製鉛筆,這類鉛筆在美國隻賣兩三分錢。但這裏的價格是26美分。 “對不起。我要買支擦不掉筆跡的化學鉛筆。”哈默說。售貨員很不高興,但很快改變了態度。“看你是外國人,我就賣一支給你,”他說,“可我們存貨不多,因此我們一般隻賣給老主顧,但他們還得搭買紙和練習簿。” 哈默花了1美元買了一支鉛筆,沒想到,這支鉛筆把他引入了一個新的賺錢行業。因為哈默考慮到當時蘇聯政府要求蘇聯人民學文化是首要任務,那麽勢必導致鉛筆的需求量增大。等辦完生產鉛筆許可證後,哈默就急匆匆趕赴紐倫堡和伯明翰,去搜羅一批製造鉛筆的專業人員。經過幾番周折,哈默終於以高薪的手段挖了法虜伯廠的牆腳。 令人驚奇的是,鉛筆和鋼筆廠比合同上規定的期限提前幾個月開工。不久。該廠就以高工資而聞名前蘇聯,求職信像雪片般飛來,甚至加裏寧也寫信為哈默推薦工人。鉛筆的年產量為1億支,鋼筆的年產量為9500萬支,而且產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工廠的利潤自然像膨脹的雪球,這使哈默又發了一筆橫財。 哈默一生中最活躍的25年是1931年從前蘇聯回到美國後開始的。他聽到一個清晰的訊號,羅斯福入主白宮以後,“新政”得勢,美國的禁酒令將會被廢除。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將迅猛增加,那時就需要數量空前的酒桶。 哈默非常清楚什麽地方可以找到製酒桶用的桶板。除了前蘇聯還能到哪裏去尋找呢?他在前蘇聯住了多年,清楚地知道蘇聯人有什麽東西可以出口。於是,他訂購了幾船桶板,並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酒桶工廠。等產品出廠時。禁酒令恰好廢除,酒桶供不應求。 機遇並不是單純的幸運,它往往潛藏於平凡的現象背後,被表麵現象所掩蓋,具有隱蔽性。所以,隻有精明的人才能抓住被人們忽略了的潛在機遇。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