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水性似大道(一)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1578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14
["第七章  水性似大道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從內容上看,本章完全可以和上一章合並為一章。 上一章說聖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一章則舉了水來做例子,詳細地闡述「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內涵。 1.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上善」指最好的善。「善」又是指什麽?這裏可能指道,也可能指人的品性,權力者的品性與道又是分不開的。隻有有了好的品性,才會懂得道,順應道,踐行道,而隻有順應道的人,才會有好的品性。 一個人的品性若如水一般,那麽,他的所為就接近於道了。水是怎麽樣的?萬物的生長繁育都離不開水,它平淡,若有若無,卻又那麽重要。它就方若方,就圓若圓,無論方還是圓,皆不變其質,恰如道性,以順為主,順應人性,順應自然,不逆勢而為,順則有功,逆則為惡。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世傳的本子都把這一句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帛書甲乙本都做「有靜」。在這裏,「有靜」和「不爭」含義差不多。作為一般人對於利益比較看重,特別是那些比較直觀的、那些一眼可望的財富,是大眾爭奪的對象。但是有道之士不是普通人,他們的所作所為經常跟普通人反著,這一點非常像水的品格,幹淨了別人,髒了自己。 在後麵的章節中,老子用「眾人熙熙」來形容普通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相對於眾人的這種態度,得道者是什麽表現?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這樣描述:「我泊焉未兆,如嬰兒未咳。累嗬,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匱。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嗬。俗人昭昭,我獨若混;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從這種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道者那與世無爭,寧靜祥和的神態,就是「有靜」,「有靜」即「不爭」,「靜」是在利益麵前表現出的一種淡然的神態,心如止水。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