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水性似大道(三)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1864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14
["3.故幾於道矣①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如是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水不但能利萬物,而且水性走低,那兒低,他們走向哪裏。這也正映照了古人信念中,身處高位者要謙卑,權力要服務於民的理念。隻有權力服務於民,不與天下人爭利,才會博得人們的信任與擁戴。所以第六十六章以水做比之後,又總結道:「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些話,如果用現在的話總結,那就是:服務人民,不與民爭利。它的思想與「聖人後起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脈相承的。 《道德經》第八十章又這樣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聖人雲: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 水雖然軟,卻能穿透最堅硬之物,在這點上,沒有任何一種物質能與之相比。老子用這個比喻來告訴人們,處世不可剛強,隻有不與人爭,才是真正的強者。就像兩個人打架,如果你總能適時地退一步,對方就傷害不到你。 「受邦之垢」就是做這個國家裏麵,別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你把難做的,別人做不了、不願意做的事情做了,人們就會擁戴你做這個國家的主人。如果這個國家有了災難,你能出來承擔,那麽你就會成為全天下心中的英雄,全天下的人都會擁護你。 老子以水喻道,水能藏垢納汙,幹淨了別人,髒了自己,水性柔軟,卻又百折不撓,水遇強則繞,不與物競,所有這些品性,老子認為作為一個好的執政者,都該擁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對前麵所言種種的總結,作為一個掌握了道的要領的執政者,應該無欲、無為、無私、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行眾人之所不願。 所以,這幾句話也可以與上麵的章節合到一處。 注: ①高明先生把「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和「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從中間用句號斷開了,當做了兩句話。我認為不該如此,「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和「居眾人之所惡」描述的都是水的質量,中間用逗號更好一些。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