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九章 智巧當絕之(二)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3070更新時間:2023-10-26 02:45:44
[\"2。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仁與義是禮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照正規講,仁就是執政者要用愛親之心對待治下的民眾,無所偏私。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循製度。該給的,就是自己的仇人也要給,該罰的,就是自己的親人也要罰。用一句更為通俗的話來表述仁,就是執政者要提供好的生活、生產環境,讓治下的民眾生活得安詳、快樂。 義是當為之事,比如作為個人,我們對待自己的親人好一些,這就是義,應該的,沒啥可誇口的。作為一個工人,好好做工,這也是應該的,沒啥值得稱道的。作為一個官員,不去貪汙,這是最基本的,沒有啥可吹噓的,凡此種種。 既然如此,老子為什麽在此要主張「絕仁棄義」呢? 我們知道,執政者遵行仁與義的結果,必將獲得人們的擁戴,當然這樣做也是非常辛苦的,需要克製自己的私欲,不濫用權力,所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是也,別人願意幹的事情,你不能幹,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社會又需要的,你不得不幹,所謂「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主張權力者為社會服務,就像太陽照耀大地一樣,是一種無私的行為,不應該拿出來鼓吹。一旦執政者肯這幺做了,必然會獲得人們的支持,人們養活一個政府,為的就是讓他們向社會提供這種服務的。 正因為執政者實行仁義能獲得民眾的擁戴,所以才有人試圖用假仁假義來征服民心。老子在這兒講「絕仁棄義」,要絕的棄的就是這種耍弄聰明,欺瞞民眾的「大偽」,是假冒偽劣的仁與義。 像發財的道理一樣,好好地去做產品,按照正道來努力,是一樁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才有人打歪主意去做地溝油。按照仁與義的要求去做,克勤克儉,對於權力者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情,可是民心又不可違,咋辦?於是有人一邊貪汙受賄,踐踏國法於腳下,過著極度奢靡的生活,一邊又通過各種媒介來宣傳自己,樹立自己勤政為民的形象。 最近垮台的薄熙 來先生無疑就是這樣的一種人。不過,薄氏不會是第一個這種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他們帶給這個社會的傷害,是無法評估的,在人們心裏造成的陰影,不知道何時才能消除。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今社會風氣之壞,薄氏一類的人物起了主導的作用。 這影響到社會上,就會造成下層老百姓的墮 落,孝慈成為了奢侈品,現在人們在不斷地呼喚孝慈,電視上頻頻上演親人相殘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上麵鼓吹仁與義的危害了。 社會風氣變壞,是從上層社會開始的,社會風氣變好,也需要上層社會先改變。隻有處在上位的人盡職盡責,下位的人才會恢複自然之態,複歸於六親相和的時代。 仁與義是好的,需要人們踏踏實實去做,用製度來保障,用行動來踐行。就是「絕仁棄義,民複孝慈」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路易斯·博洛爾在他的《政治與罪惡》中這樣寫道:「在一個國家裏,政府的品質總是影響並成為該民族品質性格的模型。一個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的政府,會在社會上傳播暴戾恣睢的習氣;一個殘暴邪惡的政府會使他的人們變得殘暴邪惡;腐敗的人民代表必然會造成腐敗的選民;可被收買的行政機關必然會染上貪汙腐化;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 對比於《道德經》本章的內容,對比於路易斯·博洛爾在《政治與罪惡》中發表的觀點,對比於現實世界,我們可以會心一笑。 注: 從這句話裏,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孝慈,他反對的是鼓吹孝慈,就像有人反對把不貪汙當政績吹噓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反思,想一想上一章老子爲什麽要講「六親不和,案有孝慈」。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