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論舊形式的采用\(1/2)

作者:魯迅字數:5328更新時間:2019-09-21 04:51:00

    "舊形式的采用"的問題,如果平心靜氣的討論起來,在現在,我想是很有意義的,但開首便遭到了耳耶(2)先生的筆伐。"類乎投降","機會主義",這是近十年來"新形式的探求"的結果,是克敵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幹不淨。但耳耶先生是正直的,因為他同時也在譯《藝術底內容和形式》(3),一經登完,便會洗淨他激烈的責罰;而且有幾句話也正確的,是他說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舊形式的采用機械的地分開。

    不過這幾句話已經可以說是常識;就是說內容和形式不能機械的地分開,也已經是常識;還有,知道作品和大眾不能機械的地分開,也當然是常識。舊形式為什麽隻是"采用"--但耳耶先生卻指為"為整個(!)舊藝術捧場"--就是為了新形式的探求。采取若幹,和"整個"捧來是不同的,前進的藝術家不能有這思想(內容)。然而他會想到采取舊藝術,因為他明白了作品和大眾不能機械的地分開。以為藝術是藝術家的"靈感"的爆發,象鼻子發癢的人,隻要打出噴嚏來就渾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想到,而且關心了大眾。這是一個新思想(內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舊形式的采取,這采取的主張,正是新形式的發端,也就是舊形式的蛻變,在我看來,是既沒有將內容和形式機械的地分開,更沒有看得《姊妹花》(4)叫座,於是也來學一套的投機主義的罪案的。

    自然,舊形式的采取,或者必須說新形式的探求,都必須藝術學徒的努力的實踐,但理論家或批評家是同有指導,評論,商量的責任的,不能隻斥他交代未清之後,便可逍遙事外。我們有藝術史,而且生在中國,即必須翻開中國的藝術史來。采取什麽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跡,我們無從目睹了,但還能知道大抵以故事為題材,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取佛畫的燦爛,線畫的空實和明快,宋的院畫(5),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米點山水(6),則毫無用處。後來的寫意畫(文人畫)有無用處,我此刻不敢確說,恐怕也許還有可用之點的罷。這些采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必須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隻是上文所舉的,亦即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都是消費的藝術。它一向獨得有力者的寵愛,所以還有許多存留。但既有消費者,必有生產者,所以一麵有消費者的藝術,一麵也有生產者的藝術。古代的東西,因為無人保護,除的插畫以外,我們幾乎什麽也看不見了。至於現在,卻還有市上新年的花紙,和猛克(7)先生所指出的連環圖畫。這些雖未必是真正的生產者的藝術,但和高等有閑者的藝術對立,是無疑的。但雖然如此,它還是大受著消費者藝術的影響,例如在文學上,則民歌大抵脫不開七言的範圍,在圖畫上,則題材多是士大夫的部事,然而已經加以提煉,成為明快,簡捷的東西了。這也就是蛻變,一向則謂之"俗"。注意於大眾的藝術家,來注意於這些東西,大約也未必錯,至於仍要加以提煉,那也是無須贅說的。

    但中國的兩者的藝術,也有形似而實不同的地方,例如佛畫的滿幅雲煙,是豪華的裝潢,花紙也有一種硬填到幾乎不見白紙的,卻是惜紙的節儉;唐伯虎(8)畫的細腰纖手的美人,是他一類人們的欲得之物,花紙上也有這一種,在賞玩者卻隻以為世間有這一類人物,聊資博識,或滿足好奇心而已。為大眾的畫家,都無須避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