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從宋與遼夏金簽訂的幾個和約說開去(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5324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4

    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經過數年征戰,終於將南麵、西麵的幾個封建割據權利及北麵的北漢剿滅。五代十國時期的分割格局結束。本來,宋太宗還幻想著收複被遼朝占據的燕雲十六州。然而,太平興國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的兩次征伐,均失敗而歸。最後一次連太宗也險些喪命。宋、遼、西夏形勢圖從此,大宋君臣對收複之事便絕口不言,而宋朝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守內虛外成了大宋王朝的基本國策。而到了南宋時期,國土大部淪喪,已沒有回天之力了。在宋朝300餘年的統治時間裏,王朝統治者與鄰國先後簽訂了數個和約、和議,均是以宋朝吃虧,外敵得利而告終,最終演變成亡國之恨。

    @@澶淵之盟屈辱的濫觴

    守內虛外的國策製定後,宋雖已不想收複失地,但遼朝卻對宋展開了攻勢。鹹平二年(999)蕭太後、遼聖宗率兵南下,宋將傅潛率大軍駐定州,閉門自守,不敢出戰。次年正月遼兵到瀛洲,大敗宋軍,擒宋將康保裔。鹹平六年(1003)四月,遼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將王繼忠與王超、桑讚領兵前去迎敵,在望都附近的康村同遼兵遭遇。王超與桑讚臨陣畏縮,率師先退。王繼忠雖與部下赴敵力戰,但被俘後也向遼投降,娶了蕭太後所賜的妻子,做了遼朝的官,還表示要“為遼盡力”。

    北宋的料敵塔景德元年(1004)八月,蕭太後、遼聖宗率大軍以收複失地為名大舉南侵。遼軍采取避實就虛的策略,繞過宋軍堅守的州縣,直趨黃河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大有直逼北宋都城開封之勢。宋廷震恐,朝中大臣中出現了主張遷都逃跑與堅決抵抗兩種對立意見。大臣王欽若主張放棄東京逃跑,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隻有新任宰相寇準等少數幾人力主宋真宗親往澶州前線督師,以振士氣。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遼兵抵達澶州北城,隨即對澶州北城展開三麵圍攻,遼軍充當先鋒的大將蕭達攬在督戰時,被宋軍床子弩射中額角,當晚死去。因損失大將,遼軍士氣低落,稍為退卻。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達澶州北城,宋軍士氣大增。遼軍的南侵,原是以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及侵入宋境後,因陣前受挫敗,就表示願與宋議和。真宗於是派親信曹利用前去和談,並叮囑他若迫不得已,每年給他們百萬兩銀也可以。寇準聽說後,將曹利用召到自己帳下,嚴厲地說:“雖然皇上允許百萬,可你所談的銀兩不得超過30萬。否則,回來後我要砍你的頭。”

    經過幾次交鋒,兩國簽訂了如下協議:其一,宋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稱為“歲幣”);其二,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對方逃亡“盜賊”;其三,雙方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恒為兄,雙方使者定期互訪。這個宋遼雙方在澶州城下達成的休戰協議,曆史上稱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宋朝在遼的巨大軍事壓力之下,不得不選擇的外交策略。宋遼停戰後,雙方貿易大大發展,北宋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而且因贏得時間發展經濟,國力大大增強。“歲幣”就愈發顯得無足輕重。因為這“歲幣”隻占宋朝7000萬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而遼此時也無力南侵,自然樂於“歲幣”的供養。為和平付出的代價無疑要比軍費來的便宜。宋遼之間保持了120餘年的相對和平。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澶淵之盟的訂立為以後的宋夏、宋金、宋元關係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處於半開化狀態的周邊少數民族,既羨慕中原江南的富裕,又欺宋的軟弱無能,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大勝則裂土,小勝索歲幣。大宋朝野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慶曆二年(1042),遼趁宋與夏交戰正酣之際,派使者向宋索取後周時占領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和瓦橋(今河北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並聲言,如若不給,則兵戎相見。而當時宋朝根本無力兩麵作戰,隻得應允每年向其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