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市井百態畫中遊——宋代風俗畫及《清明上河圖》(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1812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5

    宋朝立國後,為了抑製武將的權力,便大力鼓勵文人。如在科舉時擴大錄取名額,又對精於繪畫的人才予以扶持等等。宋太祖趙匡胤,雖為武人,卻重視文藝,喜攬英才。之後的太宗、真宗諸朝,都對書畫極為愛好。他們設立甚至親自領導翰林書畫院,羅致天下畫士。畫院的畫家有待詔、藝學、祗候、畫學生等職。宋初,南唐、西蜀等國滅亡後,其畫院成員都集中到北宋畫院,王道真、高益、燕文貴、郭熙等代表了當時畫壇的最高水平。畫院畫家不同於工匠,他們享受比較好的待遇。畫院還有考核製度,確立考試標準,以筆意簡全,意高韻古為上,不推崇模仿古人而重視創造力的培養。宋代畫院畫家的創作主要是為皇帝宮廷服務,上有所好,下則趨焉,一時間宋代繪畫蔚然成風,湧現出許多名家。兩宋時期,除了山水畫達到高峰外,另一個畫種——風俗畫,也達到了空前的高潮。

    @@市井入畫俗中雅

    北宋·佚名《蕉陰擊球圖》風俗指的是某一時代普遍的社會生活習俗。風俗畫就是以這類習俗生活為題材的繪畫。它采取客觀的視角,真實地描繪社會習俗的場景,並不帶有政治、宗教或倫理的價值判斷。風俗畫始於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等。從唐到宋,繪畫逐步由宮廷深院走向民間,表現內容及於市井鄉村。風俗畫在這種情況下也得以發展,這種發展是伴隨著民間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市民階層日益擴大的趨勢而產生的。唐代韓滉《田家風俗圖》、五代李群《孟說舉鼎圖》、北宋佚名《蕉陰擊球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和王居正《紡車圖》、南宋左建《農家迎婦圖》、朱光普《村田樂事圖》、蘇漢臣《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

    風俗畫是宋代繪畫中獨特的重要門類。它反映了宋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特別是以村童嬉鬧、耕織、貨郎等題材為多。

    北宋佚名的《蕉陰擊球圖》描繪了宋代富豪庭院裏的童戲小景。庭院內奇巧的太湖石突兀而立,其後隱現茂盛的芭蕉數叢。石前的少婦正與身旁的女子專注地觀看二童子玩槌球遊戲。一童手持木槌正欲坐地擊球,另一童子則向他急急地喊話。圖中四人的目光同時落於童子所欲擊打的小球上。構思巧妙,情節生動,顯示出作者善於觀察人物並且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這幅畫在構圖上巧妙地將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正立於畫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鎮住畫麵的作用,聚攏了交疊張揚的芭蕉葉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畫麵因景物繁雜而出現輕浮感。此外,湖石拉開了前景人物與背景芭蕉間的距離,增強了畫麵的層次感。作者注重物象間的對比互襯關係。人物與芭蕉為中鋒運筆,線條工整細勻,如行雲流水;太湖石則以粗筆重墨表現,線條勁練,轉折頓挫中見灑脫。太湖石所呈現出的堅硬質地成功地襯托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及芭蕉飄逸潤澤的自然美。

    王居正的《紡車圖》是北宋前期遺存不多的風俗畫代表作品之一。它表現了當時農村婦女在大樹下紡紗的情景。畫麵很簡單,左側一個老婦人兩手牽線;右側一個中年農婦懷抱嬰兒,一手搖動紡車;她身後一個頑童坐在地上手持小竿,拴著青蛙遊戲;她身前還有一隻小犬在嬉耍。景物設置更為簡略,右上角畫了兩段老樹的粗幹盤根,幾串柳葉垂下,一條土坎,點點青草。圖的構圖手法新穎。三分之二的畫麵背景空闊,僅有的景物壓縮密集於一角,人物活動的主體也集中於一處,使畫麵右側三分之一段變化豐富,內容複雜,層次鮮明,既有景又有人,既有情又有境。而老婦人位置左側,壓住構圖“陣腳”,用兩根飄動纖細的棉線連接左右,造成均衡、完整之勢。北宋·王居正《紡車圖》棉線雖細,卻意牽氣連,在《紡車圖》中表現人物活動的道具也都不可或缺,紡車、竹筐、木凳、小犬、青蛙都是傳達情趣不可缺少之物。這些都表明作者的創作思想圍繞一個“簡”字,力求精煉、典型、概括。再看人物的服飾,那些粗布衣衫、單調的服色使人感到這是屬於比較窮困的下層百姓、普通人家。衣褲上的補丁引人注目,毫不掩飾地道出耕織者不得溫飽的社會現象,整年紡紗織布的人,自己卻穿不上完好的衣服。在上述多方麵描繪的映襯之下,人物神情尤顯生動。老婦人和少婦、兒童顯然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成員,男主人已去勞作,婦女們承受著家務重任,哺養幼子、紡紗織布,這裏既表現出生活的沉重,又表現了生活的勤儉。老婦人幹瘦的臉上刻著辛酸的皺紋,眼窩深陷、目光呆滯,彎著腰、弓著背,疲憊地支撐著生活的重壓。南宋·李嵩《貨郎圖》(局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