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製度的完善及其影響(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2830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6

    科舉,也稱做“開科取士”,指由朝廷設立考試的科目,士人可以自由報考,通過定期的統一考試,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舍的選拔人才的製度。科舉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選拔手段之一。它發軔於隋朝大業二年(606)。作為國家“掄才大典”,它自濫觴之日起,便一直與封建政治熔為一爐,並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科舉包括文、武兩項常科,武進士科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日臻完備

    在宋之前,隋朝科舉科目大概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四科。唐承隋製,又有很大發展。除隋朝四科之外,又增加明法、明書、明算三科;俊士、秀才科不久被廢,明法、明書、明算科均為錄用專門人才而設,因此唐代貢舉科目主要是進士、明經兩科。宋朝實行的科舉製度中,設立的考試科目也很多,主要有進士科、製科、詞科等,此外還有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代的科舉製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的基本體製,但仍然在某些規則和細節上做了一些調整。唐代以來,科舉製度基本上是一年一科,遇上特殊情況,也有幾年一科。宋初的科舉時間更是混亂,到宋英宗時期,科舉考試被定為“禮部三歲一貢舉”,每逢辰、未、戌、醜年舉行,之後的元、明、清曆代也沿用此規則。

    除了考試時間之外,被我們俗稱的“三級考試”製度也是在宋代基本確立的。唐代的科舉考試一般為州縣試和禮部試,州縣試為一級,稱為解試;禮部試為一級,稱為省試。宋太祖開寶六年(973),進士放榜後,有人控告考官取士不公,宋太祖便在殿廷親自主持了複試,這便是殿試的真正開端。至此,宋代形成了解試、禮部試、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

    趙匡胤吹噓舉行殿試是為了避免官僚貴族弄權作弊。實際上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這就是可以避免唐代以來主考官和考生之間形成的“恩師”與“門生”的特殊關係。宋人科舉考試圖皇帝親自主持殿試,使錄取的考生便是“天子門生”,舉子們隻能向皇帝感恩戴德了,這對於加強君主專製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宋太宗時,把殿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甲,即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三個等級。同時在瓊林苑賜宴,稱瓊林宴,又稱聞喜宴。宋初,參加殿試的考生總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落第。有的人多次省試通過後卻在殿試中被黜落,不免產生怨恨不滿,這對統治者是十分不利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宋仁宗於嘉祐二年(1057)決定,此後殿試一律全都錄取。錄取名額可多達五六百人。

    在唐朝,考中進士隻是有了出身,即僅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若要得到官職,還須通過吏部的選試。這種做法到了宋代發生了變化,凡是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職,而且成績優異的很快就可以獲得大官。宋朝科舉製度的這些變化、發展,表明了封建統治者在極力籠絡中小地主和下層知識分子,有助於鞏固其權利。

    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在中唐之後,開始以詩賦為主,策論次之。到了宋代之後,則出現了考試內容之爭。一方麵,以司馬光、王安石為代表的官員主張考經義,另一方麵,以歐陽修、蘇軾為代表的官員則主張考文學。而這些人的政治地位不斷發生變化,這樣在整個宋代就出現了科舉考試內容的經義和文學之爭,這也成為宋代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特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