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60 巧不如拙(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444更新時間:2020-09-01 19:15:26

    立冬前,薊國千裏水稻開鐮。

    如今,薊國稻作,耕種收割,皆為畜力機關器。田馬耕牛,拖拽由割草車改造而成的割稻機。餘田間往來折返,割稻如飛。水稻收割前,需經曬田。其目的,便是為利於車行機關器,下田行走。除此之外,蒸幹稻穀濕氣,謹防黴變亦是主因。

    所謂秋高送爽。晚稻收割節氣,北地少有雨水。便有累日陰雨,薊國亦有烘幹塔,可不借日曬,烘幹新穀。總之,為一季稻作,顆粒歸倉。薊國上下,無所不用其極。

    成效自是斐然。

    聞薊國開鐮,天下皆鬆一口氣。薊國千裏國境,水網縱橫。為調節水源,特意保留東西掘鯉澱。更加雨汙分流,沼澤豐腴,肥水澆灌。稻作因而大興。上計署估算,今季官民二田相加,可得新穀八億石。且隻多不少。

    豐年多禾。

    薊國一日三餐。壯勞力,年食粳米三十石。以產米七成計,可養壯勞力,一千八百餘萬。以一家老幼計,足可活民一億。米為主食,三餐必備。諸多輔食,五花八門。

    大漢十三州,記錄在案,不過三千餘萬民。其中薊國,便有千六百萬口。占大漢一半。如涼州,口糧已能自給。西域都護府亦可足食。唯有西域五十五國,需季季販運新穀。海外番邦,遠至頓遜五國,皆如此。

    究其原因。農耕,尤其是成建製,大規模的農作。時下唯我大漢,能夠世代沿襲,傳承四百年。持續穩定產出。並可以預期。正如薊王授米,島夷馴服。環顧四野,原始部落,多刀工火種,茹毛飲血。便有少量農作,亦因天災人禍,而不可持續。果腹尚不能足,如何販賣他人。故豐衣足食,其實很簡單:豐至釀酒,糜至外販。

    正因一國廣濟天下。時人才稱薊國,大漢一藩。

    千六百萬民,戶戶豐衣足食,還能廣濟四海。如何不令天下人豔羨。

    掘鯉澱內。屜舟往來,分波逐浪。船頭堆滿稻穀,老農踏漿而歌。豐收總令人喜悅。遙見三足踆烏,便有屜舟靠近。舟上七旬老農攜孺孫,登船獻穗。

    薊王欣然納之,回贈蒲桃錦。老農固辭不受。薊王又賜壺蘆美酒。老農再拜而去。

    “美酒酌懸瓢,真淳好相映。蝸房卷墮首,鶴頸抽長柄。雅色素而黃,虛心輕且勁。豈無雕刻者,貴此成天性。”老農發自肺腑的歡喜,一時無從紓解。唯與王分享。質樸拙誠,撲麵而來。天性使然。

    “巧詐不如拙誠”。

    甘後等一眾後妃,於高處觀之。無不動容。

    世之明主,莫過夫君。

    薊國長粒粳米,販運四海。更約定俗成,將薊鈔廣輸天下。幹支海市所至,必有貲庫官船抵達。隻需五家船商作保,便可開設賬戶。賬戶如診籍,乃身份認證。貲庫兼有質舍功能,可抵押金玉重器,等價兌換薊鈔。便是本地特產,亦可依市價抵押。逾期不還,擇轉賣市中船商。便是四季鮮果,海貨魚鮮亦無妨。海市工船,可就地做成果脯魚幹。工費需另算。時下保鮮,無非烘幹脫水、蜜漬、鹽漬。鮮果蜜漬,魚肉鹽漬。匯聚於薊式機關船內,何其便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