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99 甌脫之地(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228更新時間:2021-04-25 09:45:07

    如前所言。大遼澤,東西足徑三百裏,南北略短。以大遼水為東界,以醫無慮山為西界。譬如雍奴藪。足可辟六縣。又豈止一郡之地。薊王先置一郡,待圩田大成,再行析分。

    薊王泛舟至此。當可實地一觀。

    即來則安。金烏船宮,先泊於遼關水砦。居高遠望,長城內外。一壁之隔,風光不同。舉千裏鏡,遠眺塞外草原,一望無際。北天竺諸王,一時心曠神怡。

    話說,北天竺位於二江交匯之地。枝津縱橫,又地多卑濕。何來如此廣袤草場。又見長城橫亙東西,綿延無際。悉知不下萬裏之遙,不由得感慨萬千。中夏地大物博,遠非天竺可比。

    薊王又擇草原舊事告知。聞東胡各部,與華夏先民,廝殺至兩漢。無不咋舌。比天竺背倚大雪山,三麵向海,唯有一條山口,可通內外。華夏可謂四戰之地。不得已,造萬裏長城以自保。饒是如此,仍不得免。

    何以如此?

    隻因。遊牧行國,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凡遇天災,牲畜暴斃。無從自養,唯有南下掠奪。謂“饑寒起盜心”。殺人亦或是被殺,皆在瞬息之間。不能自養,必成禍患。

    當作何解?

    變遊牧為農牧,築城而居,以避風霜侵襲。廣種苜蓿,販來青儲飼料,奶酪、羊毛、皮革、鮮肉、牛馬畜力,皆廣輸關內。豐衣足食,再結姻親。這才化幹戈為玉帛。為今之所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薊王笑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北天竺諸王,各有心得。

    “既如此,王上為何先戰白檀?”多摩梨王求問。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薊王答曰:“強弱異勢,敵眾我寡。仍‘授人以漁’,乃‘宋襄之仁’也。斷不可取。”

    又問,何為宋襄之仁。多摩梨王,這便醒悟。

    先誅犯漢之罪魁禍首。再廣施仁政,授人以漁。令其自養。待“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薊王於是,“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然兵革,時刻鋒利。便是所謂“恩威並濟”。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強漢雄主當麵,如何擇選,毋需多言。

    多摩梨王,竊以為。如我等這般,俯首稱臣,乃是必然。

    微言大義,義理循環。令北天竺諸王,茅塞頓開。

    金烏船宮,必引騷動。不等船宮開宴,周遭姻親,已聞風而動。烏桓率眾王烏延,率三郡烏桓歸義侯,並高車副伏羅歸義王,領十二歸義侯,自王庭,趕來覲見。

    薊王遂引見於北天竺諸國主當麵。見高車、烏桓王侯,得薊王善待。北天竺各國主,如何能不得心安。薊王遠矚高瞻,誌在天下。又豈能,自食其言。害我等性命。

    金烏船宮,渙然冰釋。

    觥籌交錯,賓主盡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